途遇歙砚
![]() |
![]() |
途遇歙砚
◎ 张纯洁
历史事件无法改写,不管它是对或错,但往往能留给后人不少回味思索的空间。也许,这便是历史的魅力!走进江西婺源的熹园,才意识到当年将婺源从安徽划至江西,至今仍在引发耐人寻味的文化思考。
历史记载:历唐宋元明清,婺源皆属歙州、徽州、徽州路、徽州府,民国元年废府留县直属安徽省,民国23年改隶江西省,36年复隶安徽,但在1949年5月又划归江西,现属江西省上饶市管辖。婺源在江西的版图里可谓独树一帜,以徽文化为主。作为古徽州的一府六县之一,其建筑风格、生活习俗、文化思想都有着深深的徽派烙印。
婺源是鸿儒朱熹的故里,出于对朱熹文化的敬重和对文化旅游产业的热爱,年轻企业家江亮根投资兴建了占地30亩的熹园。园内除了建有展示“朱家庄”宗族文化和当地园林艺术的家祠、书院、徽派民居、池塘、楼阁外,还置有以歙砚艺术为主题的朱子艺苑,系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种类繁多、造型多样的歙砚:收藏砚、观赏砚、学生砚、家居摆设砚……总总林林,目不暇接,美不胜收。
砚,与笔墨纸合称文房四宝,为中国书法不可或缺的工具材料,承载了华夏儿女几千年的笔墨韵律和性情志趣。而歙砚是中国名砚之一,与广东端砚、甘肃洮砚齐名。歙砚在名义上属于安徽歙县,2004年9月中国轻工联合会和中国文房四宝协会授予歙县“中国歙砚之乡”称号。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说,歙砚又不完全属于歙县。歙砚全称为歙州砚,历史上的产地包括歙州的歙县、休宁、祁门、黟县、婺源等地。现在和安徽歙县相近的江西婺源龙尾山石料,则是制作歙砚的最优石质。其特点莹润细密,有“发墨益毫、滑不拒笔、涩不滞笔”的效果,受到历代书法家的称赞。所以,歙砚又称“龙尾砚”、“婺源砚”。婺源的龙尾山,才是大部分存世歙砚珍品的石料出产地。据此说来,歙砚名在安徽歙县,好的石料却在江西婺源,分属两个省,令歙砚发展有些首尾分离之感觉。从文化产业成长的视角审视,多少有些尴尬和不利。
历史区划的改变或许有它的合理性,我们不可妄加评论。但现在留给我们值得回味的是,区域性文化不管在什么情形下,它总是顽强地在岁月的长河里整体相伴而行。歙砚文化便是如此。
受熹园文化气息的感染,当晚我决定住在熹园内的宾馆。掌灯时分,和朱子艺苑的张硕、刘明学、姜和平三位歙砚雕刻大师不期而遇。有意思的是,他们都来自安徽歙县,均为安徽省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他们觉得从事歙砚雕刻艺术,无法把歙县与婺源分开,如果两地能够同属于一个省、市行政区域,会更有利于歙砚艺术的发展。
晚上熹园内熙熙攘攘的游客散尽之后,夜阑人静时我对歙砚文化现象有了思考的兴趣。歙砚艺术之树在婺源如此枝繁叶茂,除了历史渊源,包括熹园建了朱子艺苑所提供的产业创新平台外,更重要的是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当砚台在现今生活中的实用功能渐渐退化后,它的艺术收藏价值却慢慢增强。专门从事歙砚制作的大师们,越来越把制砚的精力倾注于雕刻艺术上面,像朱子艺苑里有较高价值的歙砚,其雕刻艺术都十分精湛,一个砚台价格高达几十万元。与此同时,在盛世收藏的今天,除雕刻技艺好,石质也成了衡量歙砚价值至关重要的因素。所以,用于歙砚最好的婺源龙尾山石料就倍加稀缺珍贵。当好的石质遇上好的雕刻艺术家,歙砚的艺术收藏价值必定上升,这种现象就会不断地促使歙砚艺术在创作生产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导向发生变化。即便是历史上歙砚以歙县为主,或者歙砚的产地分属于两个不同省份的相关县域,但在市场经济“价值主张”的大潮下,人们会更多地考虑当地歙砚产品的石料能否为消费者提供更高的商业价值,在这方面婺源拥有龙尾山自然就占居了一定优势,这有可能是未来吸引更多的企业家和歙砚雕刻大师来婺源生产和创作歙砚的缘由。当然,一种文化现象的演变并不是那么简单浅显。歙砚文化是带有整体性的区域文化现象,婺源歙砚艺术发展依然离不开歙县等地整体歙砚文化的滋养。
次日上午离开婺源时,眼见不少歙砚商铺,这又让我想到,一种艺术的价值取向以及它在一个地方的生长或消退,与社会生活变迁和经济规律使然密不可分,政府、社会、企业家、艺术家都应该顺势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