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游报 数字报纸


00018版:文明旅游

文章导航

  ◎ 李烈钧

  白求恩故居

  今天的年轻人,00后、90后,乃至80后70后,熟悉白求恩这个名字的不多了。可是,上世纪30年代起,大半个世纪,白求恩大夫,“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鼓舞和教育了中国几代人。在加拿大,从西海岸到东海岸,都可以看到纪念他的雕像。

  白求恩故居,在安大略省北部,距多伦多100多公里,格雷文赫斯特小镇。木结构二层老屋,19世纪维多利亚风格,黑色三角形屋顶,淡绿色贴木外墙,梯形飘窗,门廊摆放洁白藤椅茶几;屋内,起居室、卧室、餐厅、厨房,小镇住宅格局。

  摇椅、煤油灯、缝纫机、婴儿床,长长烟筒取暖炉,浓郁民居气息。古老书桌、墙上挂件、旧式钢琴和落地窗帘,透出户主素养。白求恩的祖父是著名外科医生,加拿大医学院创始人。父亲是基督教牧师。1890年3月3日,白求恩生于此地。他毕业于多伦多大学,在蒙特利尔从医,并在麦吉尔大学胸腔外科专业任教。他医术精湛,在加拿大、英国和美国医学界享有盛誉。

  1972年,白求恩获“加拿大历史名人”称号。联邦政府按原貌修缮白求恩故居,列为国家级历史名胜;同时,故居北侧白色小楼设立白求恩纪念馆,陈列实物和照片。家教严谨,禀赋优异,造就白求恩勇敢精神和舍己为人品格。6岁时曾独自到多伦多去“探险”,而后自己回家。少年时代,勇敢智慧,用木棍救出陷入冰窟、濒临灭顶的男孩。

  一幅经典照片映入眼帘,驻足凝视,历史场景宛然:昏暗的民房,简陋的手术台,白求恩黑色短袖上衣,系一条白围裙,躬身弯腰,在给伤员做手术。谢顶的前额,稀疏的白发,神情专注严肃。旁边,是几位助手,中国医务人员。

  1938年1月,白求恩携带价值五千美元的医疗器械,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参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战地救治,迅速成为传奇。“进攻!白求恩和我们在一起!”成为战士们冲锋口号。这位不顾安危不惧艰险的外国人,把自己的衣服、口粮、甚至鲜血献给伤员,事迹口口相传。他给友人写信:“我非常疲倦,但从未像现在这样愉快,因为人们需要我。”

  中文讲解员介绍实物和照片,然后播放录像,展示白求恩生平和中国抗日战争的波澜壮阔。他的军旅生涯和高超医术同样精彩。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白求恩应征入伍,炮火中抢救伤员时,弹片击穿了他的左小腿,伤残退伍回到国内;但是,他又参加了加拿大皇家海军。二战时,他赴西班牙作战地医疗。纪念馆收藏着这位名医的入伍志愿书和因伤退伍通知,还有加拿大军方的评价:“他是一位模范。”

  这位国际主义战士辗转来到中国。周恩来派人护送他到达延安。当晚,毛泽东接见了他,邀请他留下,主管八路军边区医院。但白求恩执意上前线,理由是:在前线可以更及时、更有效救治伤员。

  白求恩生命最后两年的日日夜夜,在中国反法西斯斗争中迸发耀眼的光辉。他推迟回国行程,率战地医疗队参加反扫荡战斗。手术室设在离前线六七里的小庙。那一天,敌人包抄过来了,为加快手术,白求恩左手中指伸进伤口掏取碎骨,碎骨刺破了他的手指。

  病毒感染,高烧不止,左臂脓疡,囊肿转移……伤员不断,他不顾劝阻,大半个月里,一直坚持在手术台。病情恶化,杨成武司令员赶来看望。护送白求恩的担架队在炮火连天的硝烟里迂回撤离。

  他预感时间不多了,挣扎着坐起来,给医疗队写信,给聂荣臻写遗书,内容全都是:伤员救治,医疗巡视,药品购买,价格权衡……1939年11月12日凌晨,白求恩与世长辞。身经百战从不落泪的聂荣臻看了遗书,禁不住潸然泪下。

  故居纪念馆的录像,有白求恩在野战医院抢救伤员的情景,也有他牺牲后,延安军民痛哭失声的场面。白求恩的遗体,埋葬在中国石家庄烈士陵园。他的感人事迹,通过毛泽东的《纪念白求恩》广为传颂。他的光辉形象是加拿大的骄傲,是中加友谊跨越时空的丰碑。

  斯人已去,精神永存。白求恩故居的游客中心,展示着各种纪念物:《纪念白求恩》微雕本,白求恩人物画像和出版物,印白求恩头像的瓷盘、木雕、纪念章、纪念邮票……蒙特利尔市有“白求恩广场”,更有高高的白求恩汉白玉雕像。

  正义无国界,人间有大美。正如白求恩写的诗:“你需要一个祭坛来祭献自己,给永恒的‘上帝’一份美好而炽烈的祭品;你需要耗尽生命,像凤凰在欢快的毁灭中重生,以干净、纯洁和自由的新面目,展翅翱翔。”

  礼行天下·名家谈

  138


江南游报 文明旅游 00018 2018-03-22 江南游报2018-03-2200010;江南游报2018-03-2200009;江南游报2018-03-2200011;江南游报2018-03-2200007;江南游报2018-03-2200008 2 2018年03月22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