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俞剑明
有话不妨好好说
《中国青年报》一项有6377人参与的调查显示,55.7%受访者觉得网上常有不好好说话,动辄恶语相向的情况。其实不只是网上,有话不会好好说,几乎成了现代人通病,在生活中各个角落蔓延。
古语称:“赠人以言,重于珠玉;伤人以言,甚于剑戟。”会不会说话,怎么说话,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直至健康。
那些说话情绪化,刀刀见血,完全不顾别人感受,语言不经大脑思考,还常常说自己是刀子嘴豆腐心的人,通常会比较惹人讨厌。
这世上根本就没有“刀子嘴豆腐心”这种说法,刀子嘴就是刀子心,因为语言的伤害并不比用刀子捅伤人的伤害来得轻。
不好好说话,不仅会使人际关系变得紧张,压力增大,而且会影响人的心理健康,增加患病几律。美国杨百翰大学研究发现,夫妻喜欢拌嘴会导致心绞痛危险增加3.5倍,如果父母不好好说话,对孩子的负面影响会持续一生。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霍妮发现,父母奚落、羞辱、无端指责孩子,会损害其安全感,孩子会对父母产生“基本敌意”,进而产生“基本焦虑”,长大后会对他人抱有预期的敌意,缺乏与人友善交往的技巧。
说话的最高境界,就是好好说话、把话说好,这并非曲意奉承,而是平实、恳切的关照。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嘴上常说“没问题”、“一定会有办法”之类积极话语的人,困难大多会迎刃而解;而整天嚷嚷“真倒霉”、“气死了”之类的人,“霉运”会与他如影随形,长相陪伴。语言如同自动引擎,已经为你指明方向,只要按下按钮,就会把你带往目的地。
如何好好对人说话?不妨从身边人做起。
对父母,多一点耐性。有报道说一位大学生手绘《微信手册》,教爸妈学会使用智能手机和微信,孝心可嘉。联想到一位作家朋友,要儿子教他电脑打字,不料儿子抢白道:“我没本事教你学电脑,不如你自己去报考培训班,学费我倒可以资助点。”父亲气得半晌说不出话来。所以,与父母交流时,一定要降低原有的期望,多点耐心,时刻记住换位思考。
对孩子,常怀同理心。如果不想孩子长大后浑身是“刺”,请从自己好好说话开始。比如,孩子考砸了,有同理心的父母会说:“没关系,下次再努力一把”,而绝不会恶狠狠地说:“看我怎么收拾你。”又如,孩子与同学攀比,想参加各种比赛,不要简单地用一句“哪来那么多钱”打发,而是要帮他分析,不少比赛看似高大上,实际上是一些山寨组织在顶风作案。花钱买奖、奖项“分猪肉”等,并没有比赛应有的价值意义。
对爱人,多一些赞扬和忍让。夫妻间要把夸奖的话,当做口头禅,比如,“你真棒”、“你太不容易了”、“对不起,我错了”,这些话会在不知不觉中让对方感到温暖,提升夫妻感情。
对同事、朋友,要与人为善、学会克制。要多从善意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言行,表现出自己的风度。即使对方出言不逊,也不要以牙还牙,伤害对方,而要增加有效沟通,增进双方友谊。如果某一天“友谊的小船”真的翻了,也不要失礼、失态,谨记“君子交绝,不出恶声”的古训。
说话是一种本能。除了聋哑人,除了婴孩,谁不会说话?话说得得体,则绝非易事。语言生活看起来只是社会个体的事情,但实际上却直接影响到社会风气。
有话不妨好好说,不是让人巧舌如簧、八面玲珑,而是在真诚和善意的基础上,掌控好唇齿分寸,恰当谈吐。并非只是表现“高情商”,更多的,你为大家展现的是内心深处对这个世界的尊重。
不会说话的人,说出的话如同刀子,割在听他说话的人身上。会说话的人,说话就像和风细雨,让人觉得身心愉悦。英国作家吉普林说:“言语是人类所使用的最有效的药方。”可这药方因为你说话的内容和方式,可能是苦味,也可能是甜味。如果让你选,你是选择苦还是选择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