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无独有偶,今年5月,作为荷兰首都及荷兰最大城市、有着“北方威尼斯”之称的阿姆斯特丹市,也开始着手实施“逆旅游化”政策,通过禁止酒店集团在繁忙地区开展短期租赁业务,禁止邮轮在市区中心停靠,打击电动自行车、啤酒自行车和豪华游艇游等“游乐设施”,大幅提高旅游税等一系列手段,防止阿姆斯特丹城市成为一座充斥着声色犬马的城市,为如日中天的旅游业戴上“金箍”。
旅游业到底怎么了?在绝大多数人还沉浸在旅游业的“幸福”光环之下,为什么有些人却偏偏要对旅游说“NO”?
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一些热门景区客爆棚,大大超过其环境承载能力,导致景区当地生态环境出现严重甚至不可逆转的破坏。
菲律宾长滩岛,便是眼前一个最好的例子。向来以美丽洁净的白沙滩著名的长滩岛,因为外来游客过多而难以负荷,加之当地官员监管不力,岛上各种违章建筑林立,致使环境遭到破坏;大量商家不经处理将污水直接排入大海,导致水污染日益严重,严重破坏了长滩岛的生态环境。昔日的长滩岛,日益成为令人作呕的“粪池”。
一个旅游胜地的形成,可能是大自然的无心插柳,可能是历代文明的沉淀结晶,而无论是沉淀结晶还是无心插柳,这个过程往往需要动辄数百年上千年乃至于更加久长的时间,才有了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诗和远方”。但一个旅游胜地的消亡,只需要数年,甚至只是弹指一挥间。
旅游景点的承载能力始终有限,但慕名而来的游客,以及游客不经意间给旅游景点造成的创伤,却是无穷极的。当一片片昔日的无人之境渐渐变得人满为患之后,当一个个旅游景点一边要接纳络绎不绝的游客,一边自身处理净化速度跟不上环境破坏速度的时候,对症下药及时纠正,比无所作为坐以待毙,要明智得多。
除了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之外,对景区原住民生活权利的大肆剥夺,也是“逆旅游化”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绝大多数景区都生活着或多或少的原住居民,景区不仅仅是游客观赏嬉戏的场所,更是这些原住民生活工作的所在。
阿姆斯特丹是荷兰历史的一个缩影,那里有包括历史悠久的运河网、荷兰国家博物馆、凡·高博物馆、安妮之家等众多旅游景点,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活力、自由、包容的阿姆斯特丹,每年吸引了1700万游客前来这座被运河环绕的城市,悠闲地散步、坐船、骑自行车,或是深入它的大街小巷尽情逍遥放纵。据悉,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年增加5%的速度不断攀升。
火爆的旅游业让阿姆斯特丹的经济从中受益,阿姆斯特丹的旅游税收入占全国旅游税总收入的近1/4。然而,生活在这里的阿姆斯特丹市居民,却并不十分享受旅游业带来的红利。随着旅游季的到来,这座城市的一部分居民开始显得忧心忡忡,他们担心在旅游季中会有太多的游客涌入阿姆斯特丹,涌入自己简单而有序的生活。在全世界其它地区都在绞尽脑汁招揽游客的时候,对过载游客不堪其扰的阿姆斯特丹人,却正在为这件事伤透脑筋,并且拼命想要将游客拒之门外——相对于每年上千万国内外游客而言,100万阿姆斯特丹原住居民更懂得这座城市,更依赖这座城市。
“我们必须确保所有居民的正常城市生活。居民生活被爱彼迎和非法酒店所影响。” 主张限制旅游业发展的格罗内斯绿左翼党发言人伊维特·霍夫曼一语道破。
来自荷兰工党的领袖莫尔曼则更加直接地表示,“阿姆斯丹的市中心历史悠久但街道狭窄,如果有轨电车、啤酒车、自行车、的士和旅游巴士等全都要挤进来,交通将变得十分拥挤,这会让居住在市中心的当地人焦躁不安。”
旅游业作为“幸福产业”之一,不仅要为游客创造幸福,更要为广大景区原住民带来幸福。旅游业无序且盲目的野蛮式增长,对于游客来说,是对审美情趣的践踏,对于原住民而言,更是对生活权利的剥夺。
只有当旅游政策落到实处,旅游管理抓到要处,不文明旅游戳到痛处,这样的旅游业发展,才能真正做到令原住民舒心,令游客欢心。
这样的旅游业,才能真正称为“幸福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