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游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观察

旅游产业
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及对策建议

  旅游产业

  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及对策建议

  ◎ 程 玲 许慧灵

  一、发展旅游产业对乡村振兴的意义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目前在城乡之间、乡村之间也最为突出。在此背景下,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2018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原则、目标、主要任务和规划保障等内容。由此,我国乡村发展进入新阶段,乡村旅游作为惠民富民、推动农村现代化的有效手段,将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重大作用,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有助于优化乡村人居环境,汇聚农村人气

  乡村旅游的发展能够显著改善村容村貌、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创造就业岗位,改善居住环境,改变发展理念和农民观念,实现经济和人口导流,吸引游客来乡、农民工返乡创业、城市创客下乡创业,将现代科技、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引入农村,从而有效避免乡村空心化、劳动力老龄化现象,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2.有助于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实现农村产业现代化

  乡村旅游与农业的融合发展,能够有效防止农业发展的“边际效益递减”趋势,衍生新业态新模式和新的生产力,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与此同时,能够激活包括渔业、林业、特色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商业、特色建筑业、特色手工业等在内的农村产业潜力,拓展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附加值,实现农村产业多元化、特色化、现代化发展(罗文斌,2018)。

  3.有助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国家旅游局发布的《全国乡村旅游扶贫观测报告》显示,2015年,乡村旅游带来的农民人均收入占农民人均年收入的39.4%, 贫困村通过乡村旅游脱贫人数达264万人,占全国脱贫总人数的18.3%。可以说,乡村旅游已成为农村精准扶贫、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手段,不仅为农民提供多元化非农就业选择,如旅游经营、旅游就业、工程建设、店铺经商等,还能增加旅游服务培训、农业技能培训和经营管理培训机会,大大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罗文斌,2018)。

  4.有助于提升乡村文明开放程度,发展传承乡村文化

  当前,以乡土文化为核心的乡村旅游发展,注重对原汁原味的民风民俗等农村文化资源的挖掘和保护,不断更新和开发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以增强市场竞争力。反过来,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也成为传承和弘扬乡村文化的新载体,使得乡村农耕文明、民风民俗、历史典故、传统宗祠、民居建筑、特色服饰、饮食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开发、传播和保护。同时能够改变农民封闭的生活方式,引导其转变落后的思想观念,带动村民素质和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进一步放大美丽乡村建设效应。

  二、 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各地十分重视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显著提高,但也出现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

  1.泛城镇化

  一是景观的“城市化”,部分乡村按照城市花园模式进行规划建设,将城市的布局方式简单复制到乡村,设计建造过多的人造景观,失去了农村的原本风貌,脱离农民实际生活。二是乡村开发的过度“商业化”,建设了较多的商业街区,千篇一律的商业业态破坏乡村原有的生态环境,导致乡土特色和民俗文化的流失。

  2、泛景区化

  目前国内的乡村旅游大多集中开发休闲、观光农业,基本上每个地方都有农家乐、采摘、垂钓、花海、民宿、农庄等项目,产品缺乏特色,内容雷同。一些地方还出现“样板化”的错误倾向,不顾当地区位条件、资源特色和市场需求等实际情况,也未考虑到区域内各产业的联动发展,便照搬照抄别村示范项目的运作模式,盲目打造示范点、产业园和特色小镇,由于项目地域特色不突出、产品缺乏新意及市场同质竞争激烈等原因,经营惨淡,农民利益反而受损。

  3、全域化

  乡村旅游应当是以农业为基础,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伸旅游产业链,实现业态多样化、服务规范化、全民参与的全域化发展,做到以人为本,主客共享,展现出原生的田园风光、原真的乡村风貌、原味的历史质感。但现状是多地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忽视当地农民群众的实际功能性需求,仅考虑到游客的消费需求,规划布局不合理,与农村发展目标不统一,乡土气息不浓郁,使得乡村旅游产品缺少舒适性、体验性和代入感。

  三、 乡村旅游建设的对策建议

  1.优化顶层设计,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

  充分发挥政府在规划制定、产业布局的主导和推手作用,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做好乡村旅游发展的顶层设计。一是找准定位,统筹规划。根据不同村庄的资源特征和产业基础进行分类,因地制宜制定发展规划,突出各自产业优势,形成特色鲜明、功能互补的农村产业发展圈,如福建漳州规划运营的乡村旅游模式,将古琴制造、古村落建筑、休闲观光园区、农业养殖种植、特色餐饮村、康养基地等布局在。二是整体部署,做好全产业链布局。政府应当分清基础设施、产业方向和重点行业,厘清各级政府、企业和农民应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责任,采取“政府引导,企业介入,全员参与”运营方式,围绕资源、产业、市场定位,加快农村道路、环保、物流、信息技术等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发挥城乡基础建设资源配置的产业带动效应。

  2.转变政策支持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一是减少现金补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增加优惠政策支持,主要包括:1)在市场培育期间给予免税,减轻企业经营负担;2)提供无息贷款,并全程监督资金使用情况;3)对于提前还贷的,给予现金奖励,以提高资金流动性;5)根据企业实际吸引的客流量,给予一定的运营补贴;二是在农业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经营管理、线上销售等方面提供免费的技术支持。同时可以借鉴黄山乡村旅游的做法,由政府牵头,整合区域内乡村旅游资源,利用先进的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手段,打造统一的营销、导流和推广平台,创新营销模式,畅通乡村产品渠道;三是上级政府应加大对下级政府乡村旅游工作考核力度,制定完善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分类考核指标体系,从保障与支持、交通组织、用地保障、资金投入、智慧旅游、人才培养、发展规模、宣传营销、旅游管理等方面进行综合性量化考核,遏制“马太效应”,科学引导乡村旅游产业化发展。

  3.多产业融合,提升相关产业发展质量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乡村旅游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增大农村产业有效供给。一是与农业融合发展。借鉴南京桃花岛的成功经验,将乡村田园风光、民俗文化、农家美食、农业生产等产业资源,以及荒山、荒坡、荒滩等闲置资源,进行整合开发,实现“旅游化发展”,打造集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和休闲体验于一体的农旅产业链;二是与文化融合发展。将文化创意引入农村,充分发掘乡村的个性和特色,搭建文创平台,创新乡村文化的表现形式,创意民俗节庆活动,加深乡愁与文化记忆。三是与体育融合发展。将传统民俗、农事体验和体育运动有机结合,推出犁地、种菜、采摘等传统农事体验以及闹蹴鞠、转陀螺、踩高跷、踢毽子、弹珠子、跳皮筋等乡土特色活动,形成以乡土文化为主题的乡村体育休闲旅游。

  4、内容为王,开发乡村特色旅游产品

  一是丰富乡村旅游业态。充分发掘地域乡土文化元素,在保持原有乡土风味的基础上,有机融入现代文化的内容,将日渐衰败的乡村转变为梦想中的田园乐土,满足旅客远离喧嚣、回归自然、感知乡愁的消费需求。二是大力推动农业品牌化。整合大型农业企业、旅游机构、电商平台资源,将乡村特色农副产品、传统手工艺品等进行品牌设计、包装,转化为市场商品、旅游商品、文创礼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打造区域特色农产品品牌。三是开展体验性民俗活动。挖掘当地历史典故、节日习俗、祭祀仪式等民俗资源,不断创新民俗文化活动,通过提升乡村旅游趣味性、互动性和体验性来拴住游客的心。

  5、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强化运营保障

  借助金融和社会资本的放大效应,为农民创业创新提供有力保障。一是创新政银担保合作机制,完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开展“两权”抵押贷款试点,推出系列“三农”信贷产品;二是推进农产品期货期权市场建设,稳步扩大“保险+期货”试点,探索“订单农业+保险+期货(权)”试点;三是整合优质的农业和旅游产业资源,开发专项金融理财产品。

  参考文献

  1、丁维钢:影响乡村体育旅游发展的因素研究[ J ].时代经贸,2012(6):106-107.

  2、佚名:个别村落乡村振兴出现“样板化”倾向[ J ].农村经营管理,2018(3).

  3、罗文斌.乡村旅游将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重大作用.http://lyxy.hunnu.edu.cn/info/1056/2922.htm.

  4、乡村振兴发展规划|乡村旅游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大作用.http://www.sohu.com/a/224501869_100043925.

  5、王德刚、王娟:发展全域旅游促进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 中国青年报

  6、中央1号文件《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7、国家旅游局《全国乡村旅游扶贫观测报告》


江南游报 观察 00015 旅游产业
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及对策建议
2018-06-21 江南游报2018-06-2100007;江南游报2018-06-2100008;江南游报2018-06-2100009 2 2018年06月2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