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游报 数字报纸


00018版:舌尖之旅

文章导航

  饮食既能养生,又可疗疾,但若弄不好却会造成病痛与死亡,这些道理早在野蛮时代便为人们所懂得。然而这些知识要上升为科学,却不知经历了多少个世纪。到了唐代,出现了专门研究食疗的学者和著作,一个新的学科逐渐形成了。

  大约从唐代末年开始,一些食疗方面的著作再也不满足于研究某种单味食物的治疗保健作用,开始探讨复合方剂,一种新的医疗体系——药膳出现了。药与膳的结合,将食疗学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药食同源,正如中国文化中的诗画同源,诗中有画或画中有诗,才是最高境界。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每读这首古诗,我首先想到的不是那仙风道骨的隐士,而是神农氏。他是所有药师的祖宗。神农尝百草,这些植物的特征与特性都被记录到《神农本草经》中。他究竟是在采药呢,还是在找吃的?是为了治病呢,还是为了充饥?你从《本草经》里,会发现我们日常食用的五谷杂粮、瓜果蔬菜。譬如提到豆芽(“大豆黄卷”)主治风湿和膝痛。神农的身份是多重的,既是菜农、美食家,又是第一位老中医。

  魏晋风度、文章、药、酒,有着密切的联系。 无论止渴、止痒、止痛抑或解馋、解忧,都是在治病。治肉体上或精神上的一些尴尬。


江南游报 舌尖之旅 00018 2018-07-26 江南游报2018-07-2600008;江南游报2018-07-2600007 2 2018年07月26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