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这座看似小得所有景点都可以步行而至的城市,从城市边缘罗马人筑起的典型性高墙,到城中恢弘的圆形竞技场、古剧院、康斯坦丁浴场、阿利斯堪普斯的墓地、圣特罗菲姆教堂……实际上是欧洲古代城市向中世纪文明过渡的范例。
无论从时间跨度还是历史成就,梵高的出现都是阿尔勒的一瞥。他的人气像引导人们走到宝藏门口的引路者,而拂去阿尔勒的灰尘,仔细审视城市本身的财富,才是真正旅途的开始。
身在高卢的“小罗马”
早在公元前123年,阿尔勒曾被罗马人占领。但真正让它成为罗马古迹之城的,是凯撒大帝的一道指令:将罗马第六军团的退伍老兵们安置在这里。人们常打趣罗马人有“四件宝”:唠嗑、看剧、竞技和洗澡,热爱生活的态度的确是许多罗马建筑诞生的理由,而在阿尔勒,在步行范围内便可以追踪当时骑士贵族生活的种种场景。
作为城中最大的地标——阿尔勒竞技场,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这座长136米、宽109米的圆形竞技场,从外形上看与古罗马竞技场很像,建造年代却还要早上100多年。建筑分为上下两层,每层有60个圆拱,共120个拱门。全部都是石块建造,切割得非常精确,在没有机器的年代,几百扇巨石门几乎一模一样,且没有任何连接的媒介。
场外骄阳似火,但穿梭其中时。阵阵凉风和抬头猛然看到的巨石,会让人感受到古罗马帝国充满霸气的灵魂。
如果说希腊时期时竞技还是高尚的运动,到了好战的罗马帝国时期已然走了味道。在这个能容纳两万多人的竞技场中,奴隶和角斗士们为了生存、荣誉、或是尊严严酷地互相拼杀,身着华服的男女观众们,一面喝茶一面欣赏着残酷的比赛,高声喝彩。让人行步至此,除了对恢弘建筑的赞叹,还有一丝复杂的悲凉。沿拱廊拾级向上,一路攀爬到看台的顶层,整座城市的全景都容纳眼中。
紧挨着竞技场的,是另一处著名的遗迹——古剧场,这里被称作是高卢人“最美丽的剧场”。最初建造时,建筑有3层,可容纳上万名观众。作为历史上艺术最为杰出的时期,早在一千多年前古罗马的世俗建筑技艺已非常成熟,承载着复杂的功能。和许多遗留的大型剧场相似,这里的观众席也是半圆形,逐排升起,以纵过道为主、横过道为辅。演出时,观众们按票号从不同的入口、楼梯抵达自己的位置。这种相互不交错的设计,可以让数万人迅速地完成入场、离场。舞台的前方设计着乐池,后面是化妆楼,能满足演出时的多种需求。很多游人到此,都忍不住到台上试试发声,大概是人们早有耳闻:由于戏台构造精巧,场内在没有麦克风发明的年代,台上的每一句歌词都能在场内的任何角落听清。让人无法不赞叹。
带你“回到未来”的摄影节
172年前,法国人发明了摄影术;42年前,法国人又发明了摄影师聚会的节日,后来成了今天欧洲最有影响力的的阿尔勒国际摄影节(Rencontres d’Arles)。那时候,从美国旅行回来的法国人Lucien Clerque为了加强欧美的交流在一个剧院举办了小型的摄影节,如今这个摄影节已经发展成为包括连续两个月的影展、研讨、幻灯会、大师班、书展、作品见面会的摄影盛事,每年接待七万多专业和非专业参观者。
来到阿尔勒这样的古城,也许你住的旅店就是竞技场的邻居,每天清晨像在历史中醒来。这里的老建筑太多,不是罕见地要圈起、擦得洁净等着游人到来,而是早已和城中人的生活紧密连在一起。时髦现代的新的生活方式,也正在给老城带来源源不断的活力。
每年7月的阿尔勒国际摄影节是最热门的活动之一。这个创建于1970年的摄影节每年会开办三个月。2016年,有超过10万人从世界各地赶来参加这场盛宴。而这座中世纪小城,则是用自己最富特色的方式迎接人们的到来。你会看到极罕见的,将现代摄影展放在上千年历史的教堂、古修道院中。古罗马、希腊时期最让人们引以为傲的艺术成就和现代艺术相遇,大约只有在阿尔勒,才有这种交汇的奇妙。阳光从教堂的窗子照进形成的动人阴影,照射在这些平时极少向公众开放的作品上。
走在傍晚交错的小巷里,坐在石阶上,脑海里回响着《阿莱城的姑娘》的曲调,旖旎的旋律会让心慢慢、慢慢地飘起,飞在阿尔勒的上空。也许让阿尔勒沸腾的是梵高,但让这里有着悠长的沉静的美和骄傲的,是历史赋予它的不会在时间长河中暗淡的地位。人们重新在中世纪古城里创造的新的生命活力仿佛一场接力,从君士坦丁大帝手中接过,向未来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