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升识破朱元璋
朱升识破朱元璋
◎ 俞剑明
朱升(1299——1370),徽州休宁人,与朱熹同宗。他45岁登乡贡进士第二名,后任池州路学正,对经史百家无不涉猎。
由于朱升博学多才,“新安理学名儒”名声在外。朱元璋率军途经徽州,邓愈向其推荐朱升。当时求贤若渴的朱元璋亲顾茅庐,恭恭敬敬地向朱升求教。朱升第一次避而不见,留下一锦囊。朱元璋依计而行,大获全胜,这令朱元璋喜出望外,再次微服求访,朱升只讲了九个字:“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令朱元璋更为钦佩,从此敬朱升为上宾。朱升就此出山,辅佐朱元璋打天下。朱升为朱元璋制订了三件大事,一是规定军队士兵不准妄杀百姓;二是让朱元璋遍访贤才,礼聘宋濂、刘基等读书人为“高参”;三是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大战,陈占上风,朱元璋忧虑,朱升却胸有成竹,并分兵借粮与之对抗,陈友谅粮尽而兵败,皆朱升之功也。在泾江口一战,朱元璋在船头冒箭雨指挥,幸得朱升将其推入船舱,朱元璋刚离开,流矢“已中胡床板矣”,朱升对朱元璋有救命之恩。
朱元璋依照“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九字真经,最后得了天下,朱升居功至伟,被晋升翰林学士兼东阁学士、嘉议大夫,任皇帝顾问,并修国史。朱元璋写了一副对联赞誉朱升:“国朝谋略无双士,翰林文章第一家。”朱升名声虽在李善长、宋濂、刘基等文臣之上,但他从不争权,这是他的高明之处。
朱升一到70岁退休年龄,便要求告老还乡,朱元璋很感意外,“欲赐以爵士”以挽留,但朱升“固辞不受”,并老泪纵横道:“臣后人福薄,不敢叨天恩。”朱元璋说:“朕与卿分则君臣,情同父子”,但朱升仍奏:“愿陛下哀念老臣,日后赐以完躯,幸矣。”朱元璋终于赐朱升与其子朱同“免死牌”。
朱升何以急于“归隐山林”?原来,他早已识破朱元璋猜忌多疑,刻薄专横又反复无常。朱元璋出身卑微,年轻时当过小和尚,受尽侮辱,故他未发达时,还能求贤若渴,得了天下之后,便对天下儒生极不放心。儒生许元学问极佳,他一言恼君,即被处死。朱升好友叶宗茂为朱元璋攻城拔寨,屡建奇功,最后被诬,落得忧愤成疾致死……朱升晚年一直为自己的结局深深担忧,早早离开政治舞台,成了他的迫切心愿。
朱升退休后于次年12月病逝,他没能看到明王朝初期那一幕又一幕残杀功臣的血腥浩劫,也未见到李善长、宋濂、刘基等文臣武将的悲惨结局。他唯一的儿子朱同曾为朱元璋夺取天下立下汗马功劳,又蒙朱升为他讨了“免死牌”,但最终还是没有躲过朱元璋歹毒之手,被出尔反尔的朱元璋赐死。
朱升之忧,反映了中国文人的自知之明与忧患意识,可惜他的后代仍未逃脱封建专制的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