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游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诗画浙江

文章导航

八咏楼:惟星河犹可识

  金华市区东南角,有一座名楼——八咏楼,它坐北朝南,耸立于高高的石砌台基之上。登楼远眺,万里碧洗,南山联屏,双溪蜿蜒,尽收眼底。一首李清照的千古绝唱《题八咏楼》直抒胸臆:“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尤其该诗的最后两句,具有雄奇倔傲之气,把金华那种磅薄雄壮之古韵发泄到了十万八千里之遥。

  八咏楼原名玄畅楼,后改名元畅楼。此楼系南朝齐隆昌元年(494年),东阳郡太守、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沈约建造。峻工后沈约曾多次登楼赋诗,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其中有一首《登元畅楼》云:“危峰带北阜,高顶出南岑。中有凌风谢,回望川之阴。岸险每增减,湍平互浅深。水流本三派,台高乃四临。上有离群客,客有慕归心。落晖映长浦,焕景烛中浔。云生岭作黑,日下溪半阴。信美非吾土,何事不抽簪。”并在此基础上又增写了八首诗歌,称为《八咏》诗,是当时文坛上的长篇杰作,传为绝唱,故从唐代起,遂以诗名改元畅楼为八咏楼。

  八咏楼:惟星河犹可识

  ◎ 王 珏

  公元1135年,也就是南宋绍兴5年初夏的一个午后,52岁的李清照又一次登临八咏楼。此时的她,不再是“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的佳丽少女;也不再是“绛绡缕薄冰肌莹,雪腻酥香;笑语檀郎:今夜纱橱枕箪凉”的红袖新妇。词人老了,也累了,但一颗“词心”却呈现出一种姹紫嫣红般的成熟。她沉重地推开了布满灰尘的楼窗,眺望浩渺的双溪江水,抚摸着古城楼的栅栏,凝视着漫天的雨帘在昏暗的天幕中翻卷,她的目光徜徉在八咏楼后的花园里,她的心绪穿梭在翠竹掩映的羊肠甬道中。俯视着青藤翠蔓爬满的古城墙,美丽而又沧桑的脸庞上,不时流露出愁眉紧锁,盼顾流连的眼神。历经丧夫失国之痛,再经流离颠沛之苦,钟爱的金石书画、文史书籍几乎丧失殆尽,心中的悲痛积压到崩溃的边缘。站在八咏楼上,面对蜿蜒双溪,滚滚婺江,她怎能不感慨世事沧桑,变幻莫测。仰天长叹之际,只见一片乌云遮天蔽日,四散开来,来势汹汹,直压婺江。一时之间,让一直牵挂着北方战事的词人分不清自然与现实的虚虚实实,思绪翻腾,不能自已。“罢、罢、罢!想当年南北朝之际,不也是战事频繁,你方唱罢我登场。现在北方战场处于拉锯胶着状态,我一个妇道人家急有何用,愁有何益?”此情此景,愁不胜愁,她只能自欺欺人地宽慰自己:“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古老的八咏楼布局严谨,选址独特,巧妙地将亭台楼阁建筑融为一体;加之雕梁画栋、飞檐朱窗、杰阁流丹、面对婺江、环境清幽、视野开阔,体现了山水和城市天人合一的艺术构思,形成了独特的景观和金华古城优美的天际轮廓线。

  转瞬近千年。

  如今,青黛色的婺江水平缓的穿过金华市区自东向西流去,带走了金华昔日的光阴和昔日的风华,只留下前人的遗迹为后人追思凭吊。八咏楼便矗立在婺江岸边,楼前依然阔水浅渚,柳绿风斜。只是昔日金华城的南墙变成了婺江路与飘萍路连通的通衢大道,岸边堤渚开辟成婺江公园。

  通往八咏楼的路,是条古老的街巷。明清传统建筑一条街与抗战文化一条街酒坊巷南端的十字交叉口,其东北角为国保太平天国侍王府,其西为国保元代建筑天宁寺大殿,人文内涵丰富,与周围建筑风貌也颇协调。

  楼前百余米处矗立着南朝诗人沈约的石雕立像和石牌坊,无形中将古街巷与新市区整合成两种文化氛围。远远望去,八咏楼高耸于一座岩石砌成的台基之上。

  沿着一道“之”字形的石径蜿蜒而上,便可看到楼上的飞檐斗拱和楼内的雕梁画栋,古色古香,瑰丽精美。整座建筑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面是重檐歇山顶的八咏楼主体,其后则是一组三进两廊的硬山顶砖木结构殿庑,其古朴的造型处处透出典雅的风格。

  登上古楼,倚栏远眺,南山连屏,双溪奔流,尽入眼底;若是月白风清,放目眺望,只见汩汩双溪汇成婺江,皎皎明月倒映水中,间或微风徐来,散作万点银光,更为皎媚;而白雪皑皑、红梅盛开,红装素裹之际,别有一番风光。

  八咏楼以形胜而闻名,以唱和而取胜,成为历代诗人骚客放浪形骸、游目骋怀、畅抒幽情的胜地,一代代文坛巨匠们,在这里一觞一咏,一唱一和,为中国文学宝库延续不断地酿造了许多醇香四溢的佳酿。

  据明万历年间的《金华府志》记载,八咏楼创建者为南朝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沈约。虽然出身于门阀士族家庭,家族社会地位显赫,但沈约自幼孤贫流离。他笃志好学,博通群籍,擅长诗文,历仕宋、齐、梁三朝,曾以文学游于竟陵王萧子良门下,与谢眺等共创“永明体”,提出“四声”“八韵”之说,为近体韵文创作开辟了新境界。他富有史学才能,先后编纂了《宋书》、《晋书》、《齐纪》、《高祖纪》等史书。南齐隆昌元年(494),沈约以吏部郎拜宁朔将军,赴金华任东阳郡太守。于是他选择城西南最高处兴建高楼,并多次登楼赋诗,写下了不少优美的诗歌。譬如《登玄畅楼》诗曰:

  危峰带北阜,高顶出南岑。

  中有临风榭,回望川之阴。

  岸险每增减,湍平互浅深。

  水流本三派,台高乃四临。

  上有离群客,客有慕归心。

  落晖映长浦,焕景烛中浔。

  云生岭乍黑,日下溪半阴。

  信美非吾士,何事不抽簪。

  玄畅楼所处位置本是旧时金华的至高点,北边有闻名遐迩的北山双龙景区,南有括苍诸峰连若屏障;义乌江和武义江汇流其下,名双溪,俗称婺江,风景秀美。全诗写景清新,抒情真切。

  随后,沈约又写了《八咏诗》:

  登台望秋月,会圃临春风。

  岁幕愍衰草,霜来悲落桐。

  夕行风衣鹤,晨征听晓鸿。

  解佩去朝市,被褐守山东。

  写完此诗后,他意犹未尽,又以诗中的每句为题,扩写成八首诗歌。这八首诗诗无定句,句有长短,诗意回环往复,合计1803字,是当时文坛上的长篇杰作,所以从唐代起“玄畅楼”遂改为“八咏楼”以志纪念。此后,以形佳取胜、以绝唱闻名的八咏楼成为历代诗人骚客创作诗文的场所,留下了不少绘景抒情的名篇。譬如大诗人李白在《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诗中叙魏万出游经历时曾云:

  径山梅花桥,双溪纳归潮。

  落帆金华岸,赤松若可招。

  沈约八咏楼,城西孤岩峣。

  岧峣四荒外,旷望群川会。

  云卷天地开,波连浙西大。

  生动、细腻的笔触描述了八咏楼及双溪的风景。

  唐代诗人严维也曾写下了《送人入金华》诗:

  明月双溪水,清风八咏楼。

  昔年为客处,今日送君游。

  令人读之,如八咏楼、双溪的优美雅致景观尽在眼前。

  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孟頫也曾登上八咏楼,留下《东阳八咏楼》一诗:

  山城秋色净朝晖,极目登临未拟归。

  羽士曾闻辽鹤语,征人又见塞鸿飞。

  西流二水玻璃合,南去千峰紫翠围。

  如此山川良不恶;休文何事不胜依。

  对八咏楼及周围风景备加赞赏。

  此外,历代文人摹绘八咏楼的诗词佳作不胜枚举,宋词中也有以《清风八咏楼》为词牌者。然而细细品评起来,诗篇中的意境和气势却都不如李清照的《题八咏楼》。

  一座千年古楼,一个清丽词人,就这样在金华结下了不解之缘。如同王勃之于滕王阁,范仲淹之于岳阳楼,八咏楼也因了李清照的殇咏而名扬四方。

  “明月双溪水,清风八咏楼。”八咏楼深邃的后堂,朱红板壁正中,一座白色的雕塑映入眼帘,雕塑的上方悬挂着“一代词人”的匾额,这清秀飘逸的身影正是我们的李清照。一拨拨文人墨客登临八咏楼、吟诵八咏楼,除了创始者沈约的雕塑矗立在碑石前之外,惟有李清照能独享楼内这一方整洁清雅的天地。

  沿着窄窄的石阶下楼时,几个老人坐在石阶上休息,远处奔跑着几个小孩,该是附近的居民来这里打发时间的。他们不会再有诗人们的豪情,也不会记起这座楼里曾经的风起云涌。一水西逝,带走了李清照的悲凉,带走了历史,带走了八咏楼昔日的一切。抚摸着那苔藓斑驳的栏杆,我有一些惆怅:都说江山依旧,又有谁知沧海桑田,只唯“星辰忧可识”罢了。


江南游报 诗画浙江 00003 八咏楼:惟星河犹可识 2018-08-09 江南游报2018-08-0900008;江南游报2018-08-0900009;江南游报2018-08-0900010;江南游报2018-08-0900007 2 2018年08月0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