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游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诗画浙江

文章导航

龙泉青瓷:那一抹淡雅的青

  龙泉窑,因主产区在浙江龙泉而得名。从南朝开始,龙泉窑窑火延续千余年,代代相传,烧出了以温润如玉的釉色、古朴端庄的造型而闻名于世的龙泉青瓷和璀璨夺目的青瓷文化……

  据考古调查,现已发现龙泉窑历代窑址500多处,仅龙泉境内就有366处。这些古窑多依山而建,窑身狭长,像极一条伏在山坡上的龙。然而,目前我们所能面对的只是一片片龙泉窑的废墟,及放射着古代文明光芒的漫山遍野散落的瓷器残片;我们还能面对的是龙泉窑一脉相承的、代表新兴工艺文化的现代龙泉青瓷以及现代化的作坊和窑炉。

  秘色越器

  唐 陆龟蒙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如向中宵盛沉靡,共稽中散斗遗杯。

  龙泉青瓷:那一抹淡雅的青

  ◎ 王 珏

  或是在一个微雨的黄昏,它在匠人斑驳又灵活的十指间变幻,随古龙窑熊熊燃烧的火焰开始,迎着朝阳、沐浴霞光,任时光流转,直到轰然出炉的那一刻,一份深邃、典雅、静谧的气息扑面,像一池凝碧的春水,氤氲起淡淡青烟。

  她便是龙泉青瓷,出生在青山秀水之间。

  几案上端放着一只素雅的茶盏,那是一抹青色,很是淡雅,如一掬清水,散发着玉的光泽,不含任何杂质。

  茶盏的外沿被勾勒成荷花的花瓣,盏托被师傅巧妙地塑成了一片起伏的荷叶,好似一阵微风吹过,在水中微微地摇动,托着一朵新出浴的荷花亭亭而立,给人以轻盈之感。在昏黄的灯光映照下,更显得细腻而静美。

  目光流转,那一抹青色,所勾勒出的意韵和蕴发的光泽,触及到灵魂。如果说眼睛的感官,所看到是有限的,那器皿以立体的空间画面所延伸勾勒出的意境,是没有尽头的。

  那一抹淡淡的青色,如冰,如水,光晕在瓷面流动舒展,若是再焚上香,配上几缕青烟,便任人海阔天空地去遐想。

  一如脑海中再次浮现出那藕花深处摇着兰桨的采莲女,轻轻地唱着古老的歌谣。也可以遥望远方,想着青山如黛,烟雾迷蒙。也可以什么都不想,就为眼前这抹青色所倾倒。

  她安静、闲雅,让人觉得舒适,给人以庄重的虔诚。

  釉色纷杂,豆青、灰青、翠青、蟹壳青、梅子青、粉青……翠青娇嫩,却透着妩媚;豆青老成,却沉稳典雅;蟹壳青张扬,却又安稳实在;灰青朴素而敦厚,给人温暖踏实……

  每一个青瓷都有着一种独特的意境和性格。庄重大气又富有人情味,温润而亲切的力量仿佛可以将沉睡千年的梦轻轻地唤醒,又精致典雅如佳人国色,不忍触碰。

  于是,千年来,她不仅征服了皇室宫廷,还有无数文人雅士们也为之吟咏钟情。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

  “雨过天青云破处,梅子流酸泛青时”

  ……

  最早知道龙泉这个名字,是因为传说中的龙泉宝剑。那时候为数不多的电视台在播放《刘伯温传奇》,其中有一个侠客手中就拿着龙泉宝剑。那时候,小伙伴们手握一支粗糙的木棍,模仿着电视剧里的作派,指着另一小孩,说,我手握龙泉宝剑,你要听我的话,照我的去做!其实那时代我从未见过真实的龙泉宝剑,只是从比我们大点儿的伙伴那里不时听到有关龙泉宝剑的这个把地名与兵器合在一块的复合名词。后来,有一次父亲去龙泉出差,带回了一把龙泉宝剑,才知道龙泉就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我把龙泉宝剑放在自己的房间里,没事就拿出比划比划。孩童时代虚拟的龙泉宝剑,和握于手中的真剑,混合成了一种强大虚拟的权利与力量的形式,觉得有了它,万事万物就会归顺于自己。

  再后来,知道了世上有一种瓷器叫青瓷,想象着它冰清玉洁。那时的青瓷意象,不是具体的器物,而是一个象征,时间,美,清洁,脆弱,虚幻,几种感觉被合成于一体。与龙泉宝剑相比,龙泉宝剑是少年的幻象,而青瓷则是青春的幻象。后来见到了真实的青瓷,我也还坚持自己的这种象征比拟。

  在参观龙泉青瓷市场时,行走在遍地的瓷器中间,面对商业化的工业流程生产出的青瓷,我仍然坚持把另一种青瓷从中分离出来,这种分离也是虚幻的,因为它几乎不再存在,它只存在于博物馆之中及极少数的民间收藏家中。在龙泉的青瓷博物馆,看着各个朝代的青瓷,我似乎还在把它们往少里减,在自己的潜意识深处我是那么愿意把它们减下去再减下去,把它们一直减到最后几件,让它们成为真正的世上孤品,让所有的人都可望而不可及,让它成为所有人的一种幻象,成为器物中的断臂维纳斯,成为文化深处的绝对存在。

  在青瓷原产地龙泉市。这已经是另一个龙泉,文化历史时间之中的龙泉,在青瓷背面的龙泉。

  我想象着满手瓷泥的工匠专注又分心的样子,他们的手指深陷在瓷泥中,一边拉坯一边要精确地感受着瓷坯的厚薄、形制。我想象着这是一种人心的传递。工匠与窑工背后是家人,亲朋,四季冷暖,以及他自己的喜怒哀乐。如果是更年轻的工匠,心思更不可能专一,他会对对面走过的一个年轻姑娘分了心思,改了原有的形制,因此他的手中就会有废瓷器做出。但如果这批青瓷不很废,还可以对付过去,那么这些瓷器就会因此有了别一种的时间与内心的痕迹,内壁上会稍带点波纹状,当然对这有经验的师傅用手一摸就知徒弟分心了 ,但是只要能够过得去,这批瓷也仍然能卖个不错的价钱。这是我对年轻工匠的想象。直到去大窑古窑址,这种感觉与想象贴着宋代古道一步一步地往深处走。

  黝黑的石头垒砌的路基,石阶上绿油油的青苔,行走在大窑村,眼尖的人若在路上捡起一片瓷片,说不定就与宋明朝代“牵了一回手”。

  从三国两晋开始,这片几十里的山坳经历了1400多年的繁华荣耀。明末清初,渐渐淡出人们视野的大窑村繁华落尽,在山间沉睡了300多年。历史的沉淀总会在人们不经意的一次改变中被重拾。

  依托着山地建起长长的龙窑,平坦的田地里是制瓷厂,中间一条大道。走在山间,落脚就踩在了千年前的瓷片上,身在其中,仿佛看见了龙窑的青烟、窑工的汗水、青瓷大师们手工拉坯时专注的神情,这一切都曾是这片山坳的每一天。

  思绪从远处拉回,仿佛原本眼前的青瓷就带着时间的幻影,一不留神就从那釉面上划过,飞去了那千年的时光。

  忆着前人的诗句,我仔细地端详着,端详着眼前那一抹青色的雅致,薰炉青烟袅绕,如仙尘似梦;水洗双鱼游动,无限风情;瓶身淡淡起伏,娴静姝雅;还有几片青茶,轻薄而鲜嫩,若无意地,轻轻地放在精致的茶罐中,染成了淡淡的绿,像泛着盈盈色泽的玉,温润恬静,柔和素雅。

  颜色葱葱郁郁,釉层晶莹润泽,恰似宁静的湖水一样青翠碧绿,一如唐代大诗人陆龟蒙笔下所描述的,“夺得千峰翠色来”。

  看似平淡无奇,实则绚烂至极。

  我的目光和无声的岁月忽然有了无声的交汇,将她们小心地捧在手中,看着那火焰与釉色的碰撞结合,看岁月留下来的痕迹,仿佛是在阅读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那是超脱于万物之外的美。

  大概是因为对那一抹青色,有着无限的憧憬与折服吧。


江南游报 诗画浙江 00003 龙泉青瓷:那一抹淡雅的青 2018-08-16 江南游报2018-08-1600008 2 2018年08月16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