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游报 数字报纸


00011版:磐安

文章导航

情牵高姥山 缘定七仙湖

——探寻高二七夕庙会红火的奥秘

  情牵高姥山  缘定七仙湖

  ——探寻高二七夕庙会红火的奥秘

  ◎ 陈新森

  每一天都是崭新的,太多的新事物迎接着人们匆匆的脚步。有些传统的东西在时代大潮的裹挟下,日趋衰微,渐渐淹没,成为一种追忆。而有些传统节日文化,历经数百年,凭着底蕴与精神,代代相传,依然兴盛红火。高二庙会便是如此。

  在过去的这个七夕节,台风“温比亚”来袭,原本以为善男信女的脚步会被绵绵秋雨所牵制,但信仰的力量、庙会的魅力丝毫没有受到天气的影响,在通往高姥山的路上,依然成群结队、车水马龙,在他们心目中,刮风下雨,愈显虔诚。

  高姥山是磐安第二高峰,海拔1212米,这里满山绿地、植被茂密,既有天然成片的高山草甸,也有争奇斗艳的万亩杜鹃,江南美景和塞北风光在一地呈现。从山顶往仙居方向望去,莽莽苍苍,层峦叠嶂,山峰竟有七重之多,故人称之为“七女峰”。白天,登高眺望,日出、云海、峰峦、人家,无限风光尽收眼底。夜晚,躺在浓密厚实、绵软如毯的高山草甸上,举头望明月、数星星,杜甫诗中写的“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仿佛如临其境,诗情画意的确让人浮想联翩。早在2002年8月,高姥山景区就成为浙江省第一个省级生态旅游区。

  与往年一样,七夕节前几天,高姥山的游客就已络绎不绝。到七月初六晚,有上千名来自东阳、永康、仙居、天台、缙云、磐安等地的游客在娘娘庙四周搭建帐篷过夜,遥望牛郎织女星,倾诉心中真情。七夕,这个源自传统农耕文明的节日,在美丽的高姥山上,纯净的七仙湖畔,每年以高二庙会的形式,传承不息,让一代又一代的百姓美在其中、乐在其中、陶醉其中。

  说起七夕,人们就会想起牛郎织女那个伟大又凄美的爱情故事。传说,农历七月初七夜空中会架起一座“鹊桥”,渡牛郎和织女相会,“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这一年一次的相聚,造就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七夕节。2006年,“七夕节”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许多人称为中国人自己的“情人节”。

  而在高姥山,同样流传着一个古老的传说。明代时高姥等7位妇女,因不堪忍受封建婚姻制度与恶婆婆凶丈夫的虐待,以采摘蔓菜充饥,最后修行成仙,“羽化”于此。山顶上有座“聚贞宫”,又称“娘娘庙”,宫中的7位娘娘是浙东南一带较著名的地方神之一。聚贞宫初建于明代初期,至清时香火已很兴盛。每逢七月初七庙会日,有成千上万的香客上山朝拜祷告、许愿还愿,并且在此“靠山”(即背靠此山露宿到通宵)。此习俗一直沿袭至今。解放前常有尼姑道士在此料理,村民也时有居住。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这里专门成立了娘娘庙管理委员会,成为宗教活动场所。

  也许是天造地设,在高姥山东侧和大湖山村之间有一高山断层湖泊群,7个小湖高低错落,形态各异,湖水清澈,呈念珠串状排列,湖名也甚是优雅,自北往南分别是留兰湖、秋罗湖、连蕊湖、玉荷湖、香果湖、紫堇湖、醉蝶湖。有一说,天上七位仙女下凡游玩,路经高姥山时,见此湖泊,嬉水其间,七仙湖因此得名。湖边有块馒头形小山坡,叫晾衣岗,传说这是七仙女晾晒衣服的地方。另有一说,这7口湖是当年高姥山7位娘娘泪水滴落而成。这个叫“七仙湖”的省级湿地公园,以库塘、森林沼泽、草甸沼泽等湿地景观为主体,有江南桤木、曲轴黑三棱等24个湿地植被群系,有华东地区面积最大的野生金缕梅群落,有水杉、莼菜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和华顶杜鹃等珍稀濒危物种,兼具静、清、奇、秀、趣等特点,漫步湖边,山色染衣,云影徘徊,宛如置身仙境。无论是美丽的传说,还是如画的湖景,都成了抵达这里的理由。

  七夕节前后,当地民众自发、自愿、自主举行庙会,临近县市的村民都赶来参会。高二七夕庙会有着诸多的功能。对于那些热恋中的男女,七夕节是情人节,祈求有情人终成眷属,婚姻天长地久。对于那些年轻的女性来说,七夕节是乞巧节,古代女人在七月初七这天,上彩绣楼,穿七孔针,向上天祈求智慧和手艺,今天的年轻妇女,同样祈求自己心灵手巧,前程似锦。对于求学考试的人来说,七夕节又是魁星节,古代的状元冠军都叫魁星,历代文人为了祝福自己金榜题名,依据七月初七北斗七星中的魁星向它许愿祈福。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浓厚的感恩意识,知恩、感恩、报恩是代代相传的人生理念。每年的庙会,为人们提供了感恩的机会和场地。高姥山七夕节如今已是省级非遗项目,其核心内容就是高二庙会,祈求婚姻美满、家庭和睦、身体健康是善男信女们在“七夕”例行的传统,而通过祭拜来感恩还愿,是老百姓表达感情的方式,是凝聚人心、弘扬感恩意识和家国情怀的仪式。王良驹是高姥山七夕节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也是娘娘庙的管理者、守护者,在这里一守就是十五年,每年的各项庙会活动他都参与其中。平时,他还专门备了一些桌椅碗筷、便餐开水,供旅途劳顿的游客、香客休息食用。在他看来,老百姓赶庙会的主要目的是祈福避灾,求得自己和家人吉祥平安,同时,也表明老百姓知恩图报,他之所以常年坚守在这里,也想为这一传统习俗的传承以及游客的便利,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高二庙会年年红火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展演,包括迎长旗、扭秧歌、莲花落、打腰鼓、叠罗汉等等,其中最能体现乡风民俗的是高二迎长旗。长旗共有120面,每面长5.6米、宽0.4米,图案为长龙飞舞,龙珠分别以五谷的“稻、麦、黍、稷、菽” 五个字镶嵌,颜色分别为红、黄、蓝、绿、粉等色。120名旗手头扎英雄巾,脚蹬黑布鞋,身着红、黄亮色表演服,按照入场、祭神、走陈三部分进行表演,来自四乡八村的村民在山顶广场上边走边舞,五彩长旗猎猎飘舞,鼓声、歌声、吹奏声震天动地,以此来祈求风调雨顺、人寿年丰、吉祥平安,整个场面气势壮观、喜庆祥和。除此外,今年的民俗活动还增加了十字莲花、大头舞、功夫扇等,表演者从少儿到老者皆有,参加、观看民俗表演,让传承者、表演者熟练地掌握了非遗技艺,锻炼了身体,又让百姓在休闲娱乐中得到美的享受。

  每年举办庙会的时候,一个或几个村落的人联合起来,参与到民俗节目演练中,强化了乡土意识和亲缘关系。巧手的妇女们,不仅绣长旗、剪花纸、糊灯笼,兴致勃勃,其乐融融,不仅给自家做,还会给乡亲们帮忙。庙会上,家人、族人、同乡人一起诵经、踩街、舞旗、杂技,通过参加各种活动,加强了沟通,增进了感情。庙会同时又是各种民间小吃的展示交易会,饺饼筒、农家番薯干、甜酒酿、扁食等各色小吃琳琅满目,汇集了磐安各地的风味,尤其是让那些外地来的游客、香客品尝到了舌尖上的美味。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节日有其无可替代的生命力、凝集力和感召力,它们以各种民俗仪式为基石,承载了中国人古往今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七夕和牛郎织女传说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讴歌和赞颂,牛郎织女忠贞不渝的爱情,启迪并激励当代青年树立正确的婚恋观,自觉抵制奢华婚礼,追求纯洁美好爱情。高姥山有七女峰、七仙湖、娘娘庙等自然人文景观,可以依托“七仙女下凡”的美丽传说以及七娘娘追求自由婚姻的典故,把高姥山打造成“爱情圣地”。在传统农耕社会,男耕女织,男子勤劳,女子心灵手巧,十分重要。牛郎是耕作的劳模,织女是纺织的明星,广大女性心目中的“巧娘娘”。“乞巧”承自先秦遗风,历经两千多年的传承演变,至今已形成民俗,它所表达的是民众对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信仰,对劳动技能的崇拜,包含着女性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意识,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意义。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七夕节也不应该仅仅是爱情节、情人节,还应该是乞巧节,乞巧、乞智、乞美、乞福,是女性永恒的主题。高二庙会要在民俗展演、民艺展示、小吃展销中不断注入新时代女性全面发展的现代元素,让“巧”的外延和形式更加丰富,把高二七夕庙会办成民间手工节、小吃美食节,为高姥山旅游增添更多非遗文化元素。

  一年一度鹊桥会,一年一度七夕节。传续文化基因,保护文化根脉,彰显文化自信,这就是高二庙会传承600多年依然兴盛不衰带来的启示。“年年有个七月七,天上牛郎会织女,牛郎哥,织女嫂,夫妻双方来送巧。”这首流传民间的歌谣,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古老和浪漫的传说,更带给我们如何让传统节日进行创新性发展、赋予其时代特色的思考。斗转星移,虽然“七夕节”这一贯穿千年的共同节日名称不变,但各地在“走鹊桥”“拜七娘”“赛巧会”等传统民俗上,赋予了更多的“现实性功能”。高姥山这一具有悠久“七夕”庙会习俗的浙中名山,应该从“七夕节”中寻找文化振兴的动能,不断丰富完善特色文化节庆活动,使之由乡村文化走向更广阔的舞台,成为每个人心中向往的“爱情圣地”。

  来年的七夕,让我们带着一颗虔诚的心,到高姥山一起看庙会,一起数星星,一起漫步湖边……

  (作者系中共磐安县委常委、宣传部长)


江南游报 磐安 00011 情牵高姥山 缘定七仙湖 2018-08-30 江南游报2018-08-3000007;江南游报2018-08-3000008;江南游报2018-08-3000009;江南游报2018-08-3000010;江南游报2018-08-3000011 2 2018年08月30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