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意盎然的斯普利特
礼行天下·名家谈
159
古意盎然的斯普利特
◎ 李烈钧
走进斯普利特古城,明显感觉,它和萨格勒布不一样,古建筑恍然如昨,历史遗存自然质朴。居民在古意盎然中生活,悠悠的历史,浓浓的古韵,绵绵的思绪。
斯普利特,和欧洲大部分老城或小镇一样,街巷逼仄蜿蜒,店铺鳞次栉比,窗户花团锦簇,教堂钟楼日晷钟醒目存留;在里斯本、布拉格、马耳他……都能找出相似的记忆。
欧洲古城一般都很小。往往是有钱的主教建教堂,为居民建房屋,逐步扩建为城镇;而斯普利特,却是由罗马皇帝建造,在皇宫基础上铺陈,以戴克里先皇帝夏宫为中心逐步扩展,堪为历史悠久。皇宫门前的石狮和狮身人面像,应当属于两河流域文明,埃及特色,早于古罗马文明。
古城方方正正,四面的城门,金门、银门、铜门、铁门。朝向大海的南门是金门。南门两侧,与城墙相连的山丘样凸起,是海水退却后的残存,海浪冲刷的痕迹依稀可辨。古时候的海水,紧贴城墙根,下了船可以直接步入城门。
当年的皇帝,从希腊和意大利运来大理石,耗时10年,在公元303年建成皇宫:占地3万平方米,长215米、宽180米;宫墙高28米、宽2米;宫殿正门6根大理石柱,远涉重洋从中东运来,宏伟奢靡。这座近2000年的老城,被列入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
岁月流逝,古城建筑渐渐庞杂。如今,有3000多居民仍住在古城内220多栋建筑中。繁复错杂的宫殿断垣残壁,许多被改建为民居。房屋阴影参差,挂着一树树三角梅。墨绿色百叶窗,会探出好奇的面孔。花丛深处,树叶婆娑,时光宁静。
戴克里先皇宫向人们述说着曾经的辉煌。稀罕的是,皇宫下面还有一层面积等同的地下宫殿,据说是近年才发掘出来。人气旺盛的地宫前殿,现在是出售纪念品的摊点。这里是进入地下宫殿的通道 ,它是皇宫构架的基础,可延伸至整座宫殿。庆幸,庞大的地下宫阙,原汁原味、不作修饰、毫无遮蔽地向全世界游客袒呈。
迷宫般回廊曲折。厚厚的石墙,地面到穹顶几层楼高。一间间隔开,又彼此通连,侵蚀风化,斑驳陆离;殿宇宏大空旷,除了石阶石桌,空旷得只剩硕大的石柱。偶尔可见漫漶模糊的供排水沟槽。宫室大小结构各异,有的密闭无窗,阴暗如晦,有的光线充足,视野开阔。潮湿的石壁布满青绿苔藓。高高的穹顶,依稀可见精美石砌花纹。有的穹顶挂着水珠,滴着海水——此地在海平面以下。
壁画和石壁,沉默冷峻。昏黄光照中,纹理细密、排列清晰的石壁,显现古罗马建筑匠师技艺精湛。在一间宫室,见到唯一陈列物:十来米长、近20厘米直径的黑黝黝的巨木,搁架在石几上,表面皲裂,遍体皱褶,质地难辨。没有人讲解,没有说名文字,只能揣测:是海船的桅杆?存疑。欧洲大航海,始于十五六世纪。
西方古建筑多用石料,中国古建筑多用木材,不同地域,不同自然条件,孕育不同的文明。石建筑追求永久壮观,木建筑讲究茆榫精巧。巧夺天工,同样令人敬仰。有资料说,罗马人发明了“黏浆”:火山灰岩、石灰和水拌成石浆,加上砂石,用之于石材黏合,非常坚固,又增添色彩;这是世界上第一种黏合大跨度建筑的混凝土。
戴克里先宫北门的芳草地,矗立一位牧师的全身铜雕,气势磅礴,该是中世纪以后的作品。据介绍,全欧洲牧师都用拉丁文传道,这位牧师特立独行,坚持用克罗地亚方言,赢得民众爱戴支持。铜雕约四五人高,宽袍大袖,线条飘逸,身姿伟岸,面部表情坚毅生动。左手托起圣经,右臂弧形扬起,手指蓝天白云,兼以挺拔的身躯,很强的艺术冲击力。巴尔干比比皆是的雕塑,这般造型,堪为精品。
斯普利特是著名海港,克罗地亚第二大城市。这座古城,历史被层层叠叠保留,形成浑厚的交融。教堂、画廊、博物馆和考古研究机构……古老的罗马建筑,无声地浓缩文化的传承。戴克里先宫的残垣断壁,回响着历史的遗韵,撞击着人们的心灵。
地宫出来,进入一个小广场。这是戴克里先宫的中庭,情景也带古意:四周石阶铺着紫红坐垫,供游客闲坐憩息。中庭广场一角,是教堂入口。教堂本是戴克里先皇帝陵寝,后来灵柩被神秘转移,于是陵寝改为教堂。教堂一般,但钟楼全城制高点,不可不去,成为趋之若鹜的景点,。
旋转楼梯,只容一人通过,拾阶近百米。值得赞叹的是游客素质:无人管理,游客默契,一拨上行者,到一段台阶,在拐角处等候,让一拨下楼者先行。如此循环,秩序井然,心情愉悦。没有滞留,没有拥堵,更没有加塞和喧哗。
大汗淋漓,登顶之后,豁然开朗,仿佛从创世纪一跃而入21世纪——高天流云御风疾行,斯普利特尽收眼底,屋顶红瓦鲜艳夺目,点点快艇划出优雅弧线,辽阔港湾接天连海无穷碧。登临纵目,身心震撼,栏杆拍遍:青山不墨千秋画,大海无弦万古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