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福寺夜话
![]() |
![]() |
中国知名作家走进文成大型采风活动作品选登
安福寺夜话
◎ 陈富强
唐宪宗元和三年,浙南处州天圣山,安福寺始建。1200年来,二十几位高僧住持道场,弘扬佛法,以种种法门应病与药,化人无数。
2014年秋天安福寺开光落成前夕,我第一次抵达文成。青山连绵之下,泗溪流水潺潺,哺育了一座诞生刘基的千年小城。受地理之困,文成县城之玲珑,在浙江全境,也颇为少见。但泗溪岸边一山顶,建一塔,倒映入溪,夜色之中,倒也生出一些历史的纵深。朋友执意拉上我,驱车十余公里,于薄暮炊烟中,入西坑。北宋《太平寰宇记》称:“天下七十二福地,南田居其一,高山深处忽辟平畴,高旷绝尘,风景如画,桃源世外无多让焉”。安福寺就在历史上有桃源之誉的南田境内,现属文成西坑镇。
下车一望,且见一巍峨建筑群,立于群山之间,蔚为壮观。朋友说,这就是安福寺,还未开光。他说,已联系妥寺内负责接待的知客。进入院内,果然有一年轻法师,候在殿前。庆振长相俊雅,眉宇间,透露出与他的年龄不太相称的睿智与稳重,而他对佛学的理解,已然学富五车。在大殿,我们逗留的时间较久,庆振也主要是在这里,佛祖青铜像前,向我们介绍安福寺的历史与最近一次重建。他多次提到了主持重建的达照法师,对这位住持,庆振的敬重与钦慕是由衷的。虽然这次未能与达照法师见上一面,但这个名字,却烙进我心里。
步出寺院,天已黑透,群山沉默,天空有星星闪烁。在殿前广场,我与庆振互加了微信。我觉得,从这位年轻的知客身上,可以学到很多佛教知识。安福寺一别,我与庆振的交往,就仅限于微信朋友圈。从庆振的微信,可见他的摄影技术非同凡响,他在不同季节,不同角度拍摄的安福寺,庄严、宁静、宏阔,甚至辽远。每次见到那些照片,我都会想到达照法师。我想,这座浙南偏远的寺院,正在他的主持下,一天一天重现唐朝的辉煌。
与达照的缘聚,比计划中的要早一些。时隔安福寺开光四年,同样是一个秋天,我重访文成。当晚,在崇山峻岭之间,一座名嘉南美地的小镇,一场星空诗会上,我居然与达照同坐一桌。我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也有些兴奋,很肯定地询问他,您是安福寺的达照法师?达照微笑着点点头。达照身穿简易黄色长衫,戴佛珠,比我想象的要年轻,但看上去面相庄严慈善,外表沉稳,双眼充满智慧之光。达照率先伸出手,边与我相握,边说,我们握下手。法师的手稍显纤细,但握紧时,显得有力。我提出与他合一个影,达照欣然应允,并让与他同行的一位朋友,用我的手机拍下一张。后来,我将这张照片发到微信朋友圈,留言者众,在京府谋职的朋友说:法师神情恬淡,果不同凡人。又有清华大学的朋友羡慕:好希望有机会能和大师交流,有好多疑问。
我翻看星空诗会节目单,方知,诗会上,有达照的一首诗作《天圣吟》要吟唱。而吟唱者,正是为我和达照拍照的那位先生,叫洪一初,温州当地吟诵名家。其嗓音犹若天籁,是诗会中,给我留下印象最为深刻的一首作品。而《天圣吟》,更不失一首佳作,只听开篇:“安福南山,翠竹浴清凉。天山月,洒落,雪满衣裳。音声寂,古道沧桑。”,就足可见达照的古典文学素养之深、之厚。
嘉南美地,有恰好的名字,壮阔的风景,又有美好的星空诗歌作伴,与达照法师初次相见,甚好、甚喜。仿佛,我与达照有缘,在一个陌生的山上相遇,我预感,我还会再次见到达照,并且与他聊上几句。
次日,临近黄昏,我们果然驱车绕山路至西坑。达照在安福寺广场下车处迎接。我下车,与达照双手合十,互致问候。达照说,我们昨天刚见过面。我说,是的,我们又见面了。
一行围拢达照身边,有关安福寺的前世今生,在达照的介绍中如数家珍。寺院广场上,左右各置一块巨石,分别名“洗心”和“洗肝”。石上有清泉流淌,凡入寺者,都会在此停留,洗一洗双手。其中,洗心石形若心脏,甚为奇特。我问达照,这两块巨石从何而来?达照说:就是从寺前小溪里寻得,搬运上来,搁置在此,左为洗心,右为洗肝。而石上流淌的清泉,则引自山涧的溪水。我将双手浸入水流中,果然清冽,捧起一尝,有甘甜之味。
寺院进门处的弥勒菩萨,是罕见的站佛。作为东方药师道场,达照讲述了安福寺之所以将弥勒菩萨塑成站佛的因缘。故事很长,我无法一一叙述,但从这尊菩萨的姿态里,我似乎渐渐明白,安福寺的独一无二之处。比如灵山宝殿,如果按正常的设计,应该是纵浅横深,但达照告诉我们,因为安福寺的禅修志业需要,纵浅的缺陷过于明显,单放置大殿必要的佛器供桌,就要到大殿入口处了。最终,达照说服设计团队,将大殿设计成现在这样的纵深横浅,具体来说,大殿纵深40米,横则为30米,大殿内可同时容纳1000人以上的信众同时禅修。达照说,考虑到江南冬季寒冷,大殿安装了地暖设施。而达照弘法道场遍及江南江北,比如山东、江苏,一共七座。达照在安福寺讲经,可通过视频,向七座寺院直播。
我终于相信,生于1972年的达照绝非等闲之人,他的学识远在同龄人之上,他在佛界的学术地位,一定有不可小觑之处。于是,当我在寺院石碑上读到文采飞扬,由达照撰写的安福寺重建碑记,再从达照那儿获赠《雪莲华》《退一步 并不难》等著作时,我发现,我面对的这位法师,有着别于常人的智慧。我在网上检索,果然,不光有达照的个人网站,在新浪网,也开有“天台子达照”的博客,他之所以用天台子作为笔名,也与他的嫡传天台教观第47代身份密切相关。网络上,有关他的视频简直铺天盖地。这些视频,大多是达照在大学、寺院等地弘法讲座的录像,也有关于他的个人纪录片。
步出安福寺,秋夜渐浓。达照的目光在身后。我拎着一袋书籍,都是达照的个人专著,很沉,显然与书的文字重量相吻合。回到宾馆,我抽出一本达照的《觉——达照法师法语集》,读到一首《浪淘沙·四十感怀》。从这首诗里,我似乎隐隐看见少年达照,站在断垣残壁间,悄然落泪。又看见皈依后的达照,于琉璃宝殿前,淡然微笑:
少年苦相煎,短米无钱。残墙破壁落山间。坐望春空花又谢,泪水涟涟。及长入尊前,念佛参玄。琉璃宝殿任悠闲。转眼光阴弹指过,换了容颜。
名家简介:
陈富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力作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在国内外报刊发表并出版文学作品300余万字。主要作品有长篇报告文学《源动力》《铁塔简史》等多种。获第四届特区文学(中篇小说)奖,全国报纸副刊作品金奖,首届中国工业文学大奖赛长篇报告文学奖,三次获浙江省优秀文学作品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