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游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诗画浙江

文章导航

径山:在心里不远也不近

  苏东坡两度任职杭州,对杭州近郊的径山一往情深。宋熙宁五年八月,他第一次上径山,写下气势磅礴的《游径山》一诗,下山回杭州后,又写下《自径山回,得吕察推诗,用其韵招之,宿湖上》。次年八月,他第二次上径山,写下《径山道中,次韵答周长官兼赠苏寺丞》和《汪覃秀才久留山中,以诗见寄,次其韵》。回杭州后,写下追忆游山过程的《再游径山》一诗,以及《初自径山归,述古召饮介亭,以病先起》和《与周长官、李秀才游径山,二君先以诗思寄,次其韵二首》。此后,他调离杭州,在外地又写下《次韵答开祖》《次韵杨次公惠径山龙井水》《送渊师归径山》三首。在他临终前,又有《答径山维琳长老》一诗。

  径山:在心里不远也不近

  ◎ 王 珏

  径山离杭州并不远,车程不过一个半小时。每次想去却总没去成,仿佛离得近的地方已是囊中之物,何时去就没有了执念。就像读书一样,买来的书放入了书架,就没有了迫不及待阅读的欲望,好像书已经是我的,早晚也就是一回事了。反而是近日,因为行动不便,无法远行,径山就像落了灰的书籍,被翻出来抖了抖尘埃,便在惬意的秋日成全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入山的路上,心里渐渐蒸腾起盼望欢畅,如万斛泉源,滔滔汩汩,一如在文字初识径山一般。

  初识径山,是有一年的春天一位好友送来一盒径山禅茶,里面附了一本径山禅茶的简介,既介绍了径山茶的由来,也介绍了径山寺的历史。

  径山茶,天目碗,陆羽,径山寺,无准师范,牧谿禅师的《六柿图》,禅茶一味,径山茶宴是日本茶道的源头……

  翻开径山的书,那么多令人仰幕、激动的风物、风范、风雅,如彩云一般一朵又一朵,升腾萦绕在我印象里的径山,它成了一种文化标志,成了我的一种念想。

  径山位于杭州余杭,为天目山余脉。唐太宗贞观年间,僧人法钦遵“乘流而下,遇径而止”的预言,在径山创建寺院。唐太宗诏至阙下,赐他为“国一禅师”。法钦在寺院旁植茶树数株,采以供佛,不久茶林便蔓延山谷,鲜芳殊异。径山寺自此香火不绝,僧侣上千,并以山明、水秀、茶佳闻名于世。宋政和七年,徽宗赐寺名为“径山能仁禅寺”。自宋代起,径山寺遂有“江南禅林之冠”的誉称。

  正是在宋代,日本高僧纷纷来中国求法,而径山寺是他们向往的圣地。于是,千光荣西将天目山茶籽和制茶法带回了日本;希玄道元将径山茶宴礼法带回了日本,制定了《永平清规》;南浦绍明更是将虚堂智愚赠送的一套径山茶台子与茶道具,以及七部中国茶典,一并带回了日本。

  所以,从源头上说,日本茶道,茶是径山茶,道是径山道。

  因为不赶时间,又贪恋山中美色,所以并没有走高速,而是选择了国道。一路从村庄穿行而过,鸡犬相闻,阳光落在身上都有欢悦的气息。

  径山渐近,山色已是纷呈。

  径山,一个神奇的地方,千年的福运都在这里蕴藏。山不高,却是江南“五山十刹”一首。

  公路盘旋而上,有路牌指示,已到径山古道,这是一条文化要道,正是通过它,径山的禅茶文化走向了世界。只是身体不便,不便跋涉,只好驱车继续前行,和朋友相约来年春天再一续古道之情。

  一路茶地,一路竹海,一路美景,一路险弯。路途中成片成片的竹海,如碧玉石般的莹绿,在秋日的阳光下別有一番神采,一阵阵微风吹过,轻抚着竹林,沙沙作响,犹如婉转的箫声,亦如夜里拨动的琴弦。

  盘山路大概开了20分钟,终于到了径山寺,径山寺位于寂靜山峦之巔,远离城市喧囂,只是如今大半仍在施工,多了些许烦扰。

  将进入寺院,可以看见远方群山连绵,山山苍翠,云雾缭绕,如仙境。刚翻修过的径山寺已大换面貌,金碧辉煌,庆幸寺庙门口的千年银杏树还在 ,诉说着它曾经的故事。或许,对我来说径山寺的文化底蕴更吸引我,毕竟文化在更多的时候牵引着人的情感和想象,就像千年以来沉积在这里的人文气息和天地灵气。

  寺里,银杏已是一树金黄,秋风吹过,落叶缤纷,洒落在地上、台阶上,更为径山寺添上了一份色彩。烧柱香祈个福,顺道喝一壶清香淡雅的径山茶。听楼角的风铃轻响,看寺庙周围的竹林飒飒。秋日便穿过时光,有了千年的重逢。

  想起苏东坡的径山诗中,最著名的《游径山》。他站在径山之巅,看天目山连绵不断的山势,像一群野马奔来,景象如此雄伟。更有他在《再游径山》中吟道:“含晖亭上望东暝,凌霄峰头挹南岳。共爱丝杉翠丝乱,谁见五芝红玉琢。”更是把径山的高耸俊秀描述得美不胜收。

  再读《送渊师归径山》,想来那时已是乌台诗案之后了,其中,“溪城六月水云蒸,飞蚊猛捷如花鹰。羡师方丈冰雪冷,兰膏不动长明灯”。无疑是苏轼在感慨:渊师啊,在径山一方清凉的世界里,有寺、有禅、有僧、有净土,放下身心世界,犹如晴晨之兰蕊、露珠一样的透净,在长明灯下皈悟佛、皈悟法、皈悟僧,多么令我羡慕啊,吾虽有济世情怀,但环境让你无法容身啊。一个“羡”字,道尽人生向往。

  径山,那是精神的归处。

  下山时,依旧是走走停停,拾一路阳光,兜一路风景。因为之前曾去过余杭老街,便又循着前往,可惜老街已成一片废墟,昔日热闹的街巷,如今已是人去楼空,只有街口一个小摊贩在卖着糖炒栗子,香气弥漫,似乎依旧存着人间烟火。老街旁边的运河还在流淌,捧着板栗在河堤上坐着,远处日头西斜,芦苇在风中轻轻地摇摆……回头,是扬尘的工地。

  好吧,好吧,已是归时。


江南游报 诗画浙江 00003 径山:在心里不远也不近 2018-11-01 江南游报2018-11-0100009;江南游报2018-11-0100008;江南游报2018-11-0100007;江南游报2018-11-0100010;江南游报2018-11-0100012;江南游报2018-11-0100014;江南游报2018-11-0100013;江南游报2018-11-0100011 2 2018年11月0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