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游报 数字报纸


00017版:松阳

乡村振兴论坛 文化与建筑——乡村发展的驱动力

让松阳乡村故事 传播世界各地

  乡村振兴论坛  文化与建筑——乡村发展的驱动力

  让松阳乡村故事 传播世界各地

  十一月的“田园松阳”风清气爽、生机盎然。

  2018年11月8日至10日,一场以“文化与建筑——乡村发展的驱动力”为主题、以建筑与乡村复兴(生态、文化和经济)为主议题的“乡村振兴论坛”在灵秀的松阴溪畔,古老的“田园松阳”盛大开幕。

  此论坛是由松阳县委县政府与德国柏林Aedes国际建筑论坛合作共同举办的一次高层论坛。为进一步推动国际文化交流合作,向世界讲好松阳故事,展现松阳城乡形象,论坛邀请了德国Aedes国际建筑论坛馆长克里斯汀·费莱斯、联合国人居署区域和都市规划主管雷米·西斯平等近60位国外友人(嘉宾)及清华大学、香港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台湾《汉声》杂志等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与会的专家学者们针对乡村发展的研究和积累的经验作出了各自见解和精彩陈述。

  自去年以来,Aedes建筑论坛先后三次到松阳调研采访,双方还在德国柏林共同组织了“乡村变迁·松阳故事”展,由于彼此共同对乡村发展议题的高度关注、高度契合的价值追求,促成了此次浙江松阳乡村振兴论坛。

  建筑“针灸”激活乡村活力

  松阳在乡村振兴中提倡“中医调理、针灸激活”,就是不希望对乡村进行大动干戈的建设,而是通过点位上的适度刺激,慢慢恢复其生命力。近几年的生动实践证明,在充分尊重当地传统、文化、产业和空间肌理的基础上,艺术建筑在乡村以微小的方式介入,提取和诠释各个村庄的特色文化、特色产业,形成一系列小而精、小而美、小而特的文化空间、生产空间,重现文化的力量和乡村的价值,给松阳乡村振兴带来了深刻的意义。

  以石仓古契约研究成果为基础,以“契约精神”为灵感,以当地石材为主材,以传统技术建造的石仓契约博物馆激发了人们对规则的尊重和敬畏,也为当地建筑遗产的修复创造了契机:三个砌石建筑专家把十几个年轻工人培养成了技艺娴熟的石工。如今,博物馆作为一个热门旅游景点,促进了附近村居的翻修,也吸引了外来资本投资,附近修建了鸣珂里文化民宿,带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除了契约博物馆,石仓周边的山头村新建了由建筑设计师徐甜甜设计的白老酒工坊,蔡宅村新建了豆腐工坊,更是带动了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而随着白老酒和豆腐产业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提升,也带动了当地村民自发种植水稻和黄豆,推动了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至此,通过富有生命力且带有地区特色的建筑针对性“把脉针灸”,赋予不同地域不同功能属性,进而带动了整个石仓片区系统性可持续性的乡村循环式发展,激活了片区活力。

  除了契约博物馆、白老酒和豆腐工坊,在松阳乡村,还围绕松阴溪和8条艺术创造路线,分布着平田农耕馆、大木山竹亭、大木山茶室、红糖工坊、王景纪念馆,以及松阴溪沿途休闲驿站、水文公园、独山驿站等不同大小和功能的建筑,它们成为符合现代需求的多功能空间,是当地人文特色、生产生活形态的展示空间,当地居民和外来游客开展社交娱乐活动的公共文化空间,当地传统农特产品、传统手工展示售卖的发展空间。这些集功能性、艺术性、思想性于一体的建筑,成为引导一种业态发展、激活一个片区复兴的良好载体。

  利用建筑凝聚人心,让百姓树立了文化自信、经济自信、产业自信,也让乡村建立了新自信。年轻一代受到政府相关政策的鼓励,开始从城市回流乡村,并通过他们的创意创新思维,对乡村的各类资源进行改造和利用,也带动了具有乡村特点的新型经济发展。

  来自松阳的手工艺人叶科创新了古老的扎染技术,与云上平田民宿合作,在徐甜甜设计的艺术家工作坊建立了云缬坊,利用周围山上的植物和茶叶做染料,把丝绸和扎染手艺结合起来,做成文创产品,提升价值。叶科还把这门手艺带到了法兰克福书画展上,引来了众多体验者,国际出版商协会前主席赫曼·斯普劳特参观时就被松阳手工坊的茶扎染吸引,倍感神奇。如今,叶科的云缬坊染织业务拓展到扎染蜡染、传统刺绣、竹编草编、端午香包、发簪女饰、年画年俗、服饰拼布等。今年他在扩大团队,增加创意体验项目的同时,也让村民参与进来:找村里的阿姨做一些手工产品的针线活,找村里的大叔种植板蓝根等植物染料,给他们带来收入。

  此外,大木山茶室的孟小雪,在传统茶产业中融进了文化、培训等业态,拓展了发展的空间;云上平田民宿综合体的叶大宝,在民宿中导入精品农业、民俗文化,使传统与现代有机融为一体;蔡宅村的李晓英承包村里闲置用地,与村里低收入农户签订种植、采购大豆协议,生态化种植黄豆得到了品质保障,也带动了农户增收。这些人的回归创业也为其他年轻人作了很好的示范,让他们意识到乡村的希望和价值所在。

  松阳故事吸引世界目光

  近些年,松阳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乡村振兴、传统文化复兴、全域旅游等探索实践和国外交流合作,在国内、国际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初现了国际化发展的端倪。一批乡村建筑入展全球享有盛誉的德国Aedes建筑论坛、代表国际一流水准的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主题馆以及法兰克福书展等世界级展示平台,并将在巴塞尔瑞士建筑博物馆、维也纳奥地利建筑中心等地续展。

  “德国和中国在农村问题上存在共性。松阳用文化引领乡村发展,把离开家乡的年轻人吸引回来,这对中国其他地区、对其他国家都是很好的借鉴。”今年3月,德国柏林Aedes建筑论坛以“乡村变迁”为主题,举办“乡村变迁——松阳故事”展,中国驻德国大使馆相关负责人在看到、听到松阳故事后称赞道,“松阳故事展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中国的农村通过保留重视自己的文化、自己的传统,同时又引入了新的建筑理念,来振兴农村,使得农村的建设在整个文化的基础上做得更好。”

  “农村的发展关乎人类未来,松阳以文化建筑为切入点进行建设,松阳实践不仅对德国,对欧洲乃至世界都有借鉴意义。能够‘寻找’到松阳故事,我们由衷地高兴和骄傲。”Aedes建筑论坛总监汉斯—尤尔根·科莫瑞尔说。Aedes建筑论坛创办于1980年,现已发展成为建筑文化领域的一个国际性平台,先后举办了超过300个知名建筑师以及处于前沿的实验性建筑的展览。

  11月2日,松阳召开县委十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松阳县委关于深入践行“八八战略”全面深化“开放兴县”奋力趟出一条山区国际化发展道路的决定》。《决定》指出要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同时积极为解决世界难题贡献松阳智慧、松阳方案,在开放发展中向世界全面展现松阳特色、松阳魅力,向世界讲好松阳振兴故事,为世界发展贡献松阳智慧。

  “乡村振兴应该是一条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以文化引领为导向,以品质发展为准则,以壮大集体经济为牵引,以共同富裕为追求,系统调整乡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结构的‘新路’。”松阳县委主要负责人说,“松阳乡村振兴探索实践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多课题需要深入研究和探索实践。”在经济学家刘守英看来,“松阳征途”正在路上:“松阳是以乡土历史文化为基础,通过建筑师等介入,在保持村落肌理基础上活化乡村,同时和乡村特色产业互动。这条路如果能走通,那就闯出一条后发地区的发展路子。”

  论坛活动期间,国内外友人和嘉宾们兴致勃勃地分别到由建筑设计师徐甜甜设计的红糖工坊、王景纪念馆、石门圩廊桥等进行线下游学,感受这些生长在松阳乡村的艺术建筑如何与当地文化、当地产业发生碰撞。

  第一站:王景纪念馆

  王景(1337-1408)是松阳十大历史名人之一,担任明《永乐大典》和《太祖高皇帝实录》的总编。王景纪念馆内有十七根石雕艺术柱,分“家乡-入仕-返回家乡-复入仕”4个区块,讲述王景一生之中精彩的片段和故事。纪念馆利用天顶采光烘托纪念堂的庄严感,通过一个个石雕片段故事让我们了解王景跌宕起伏的精彩人生,感悟先人的功德和事业。为了纪念王景,建造了王景纪念馆,同时将王景纪念馆纳入了松阳“建筑针灸”的乡村博物馆体系,既用作文化展示,也是村里的公共文化活动和休闲场所。

  第二站:红糖工坊

  红糖工坊是一座集传统红糖加工、村委议事、文化传承、休闲观光、业态展示等多功能的主客共享的乡村博物馆。它不仅是红糖生产空间,更是一个开放式的文化剧场空间。一个以红糖为主题创作的情景剧《我甜甜的生活》,很好地展现了红糖工坊作为文化剧场的功能。

  第三站:石门圩廊桥

  廊桥既是景区的公路驿站,也是附近村民茶余饭后聚会的场所。廊桥周边的自然山水与一公里外王景纪念堂中的建筑历史叙事,构建起这个区域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我们将老桥闲置资源再利用,用最少最不经意的人工干预,打造这些小而美、小而精的艺术建筑。石门圩廊桥已经成为一个优秀传统文化、手工非遗的市集场所。近年来,我县通过工匠系列培训,让传统手工技艺得到了良好的传承和发展,一大批优秀的传统工匠成为拯救老屋、乡村振兴的主力军。

  此外,他们还考察了水文公园、独山驿站,嘉宾们兴致盎然,互动交流频频赞赏这里独具风格的乡土文化和人文景观。

  松阳地处浙江西南部,“中国生态第一市”丽水腹地,历史悠久,始建于东汉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迄今已有1800余年历史,是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华东地区历史名城名镇名村体系保存最完整、乡土文化传承最好的地区之一,被誉为“最后的江南秘境”、保存完整的“古典中国”县域标本。乡村保留着100多个格局完整的传统村落,其中国家级传统村落71个总量位居华东地区首位,被授予“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示范县”“全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试验区”和“拯救老屋行动整县推进试点县”。

  近年来,松阳以原生态古村落为载体,文化引领、乡村复兴,深化利用、活态保护,有机发展的理念,用“中医调理,针灸激活”的方式启动一种业态的发展。松阳的乡村修复建设,重点不在于打造一个或几个样版村,而是寻求一种系统化的可持续性的策略,用充满思想性的建筑针灸疗法,带动村庄发展,铸造了新的乡村自信,为乡村振兴探索出了新的路径。 (叶巨生)


江南游报 松阳 00017 让松阳乡村故事 传播世界各地 2018-11-15 江南游报2018-11-1500007;江南游报2018-11-1500009;江南游报2018-11-1500008 2 2018年11月15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