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今年初,浙江省省长袁家军在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将“打造浙东唐诗之路”纳入浙江“大花园建设”重大战略举措后,天台的“唐诗之路”文化开发与应用,达到一个新的高潮。可以说政府重视,学界积极,社会各界踊跃参与。形成了多方聚力,全力打造天台山“浙东唐诗之路目的地”品牌的良好态势。
一、探源历史文化,深入挖掘唐诗之路目的地资源
天台山三教圆融,人文荟萃,自古便是浙东名邑。天台山唐诗更是一座璀璨的宝库。
(一)从诗歌总量和诗人质量看,天台山是当之无愧的浙东唐诗之路目的地。
一是从诗歌总量看,天台山是“浙东唐诗之路”的“重头戏”。《全唐诗》及《全唐诗续拾》收载的诗人2200余人中,先后有近300人吟诵天台山、留下1100多首诗歌。分别占了“浙东唐诗之路”诗人、诗篇总数的66%和73%左右。二是从诗人质量看,天台山是大咖云集的唐诗之路目的地。首先是文坛大咖。吟咏天台山的诗人中,多数是有唐一代诗坛上的杰出人物。《唐才子传》中的278位才子,有110位到过或吟咏过天台山,占了40%。最著名的有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韩愈、李商隐、孟浩然、刘长卿、贺知章等名震一时的诗人大家。更有寒山子、皎然、司马承祯、吕洞宾等隐居天台山的名僧高道。其次是政坛大咖。唐朝皇帝吟咏天台山的有唐睿宗李旦,唐玄宗李隆基。五代后唐庄宗李存勖和南唐后主李煜也有天台诗收入《全唐诗》。此外,达官贵人也争相吟咏天台山。其中历朝宰相粗略统计就有13位,包括张九龄、张说、颜真卿、李绅等名相。
(二)从诗歌内容看,天台山是唐朝诗人的心灵家园。首先,天台山是唐朝文人神往的诗与远方。《全唐诗》中许多诗人不管来没来过天台山,总是带着无限的神往抒写天台山。其次,天台山是唐朝诗人的话题中心。对于天台山,唐朝诗人们不仅心动,更是念念不忘,时时关注。于是,天台山便成了唐朝诗人的话题中心。
(三)从行游方式看,天台山满足了唐朝诗人的全面需求。唐朝诗人来到天台山的目的需求多样,行游方式各异。首先,从诗人境遇看,天台山是得意壮游,失意治愈的心灵栖息地。其次,从文人抱负看,达则赴任必游,穷则退而隐修。再次,从目的地吸引物看,或访仙修真,或礼佛禅修,或揽胜探幽。
(四)从诗人游迹看,天台山名胜几乎被囊括。从《全唐诗》及《全唐诗续拾》中发现,唐诗里的天台山,几乎囊括了当代旅游提出的天台山风景名胜区所有范围。佛道双栖的台岳南门赤城山,被70多首唐诗反复吟诵。“华顶高百越”之台岳主峰华顶山有50多首。第一奇观石梁飞瀑,在李隆基《石桥铭》以及张说《奉和石桥铭》后,吟咏者不绝,共收录80余首。诗人们还留下60余首“不死之乡”的桐柏琼台及周围山峰的诗。其中李白的《琼台》最有名。“十里松门国清路”,描写国清的诗歌50多首。寒山子的白话诗有300多首收入《全唐诗》,其中100余首就是描写寒山及周边景物。其他诗人也写下大量关于寒山的诗篇。此外有110多首描写刘阮天台桃源遇仙地,这里不仅是诗人们的爱情寄托,也是诗人向往的修仙之境。李白梦游寄情处天姥岑也有近20首诗。
二、 立足现实需求,积极打造唐诗之路目的地品牌
如何打响“浙东唐诗之路目的地”品牌?天台县牢牢把握“物化、活化、升华”三个关键点,积极转化唐诗文化资源,让唐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
(一)坚持多方聚力,加速“诗路天台”工作推进。该县党政主要领导多次召集县内外专家、文化界知名人士开展座谈讨论,组织召开打造“浙东唐诗之路目的地”工作研讨会,成立由相关县领导、专家组成的工作委员会。坚持高站位谋划方案,把天台纳入全省大花园建设当中去编制浙东唐诗之路目的地规划,研究制订《天台县打造“浙东唐诗之路”目的地工作方案》,成立天台唐诗之路研究会。建立旅游、文化、宣传、产业等领域联盟,加大经费保障力度,形成工作合力。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唐诗遗迹摸排梳理,形成保护清单。加强与诗路沿线县、市联系,谋划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推动“浙东唐诗之路”申遗、“浙东唐诗之路”交通走廊建设等工作。
(二)坚持文化为魂,打造唐诗文化研究高地。天台县加强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等国内外著名高校、社科机构、高层次文化研究机构等合作,着力打造全国唐诗之路的研究高地。目前,已举办天台山和合文化论坛等大型活动8次,各种文化交流活动40余次。今年8月份,天台县与浙江省社科联、台州市社科联共同主办了“浙东?诗与远方——浙东唐诗之路人文纪行”活动。并与中国唐代文学学会、浙江省社科联、台州市委宣传部和台州学院,共同举办“诗路遗产与魅力廊道·浙东唐诗之路国际学术会议”,进一步汇集了浙东唐诗之路战略举措相关领域研究力量。近年来,已出版《寒山子暨和合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唐诗风雅颂天台》等唐诗文化和和合文化专著13部。
(三)坚持内外兼顾,普及天台唐诗文化。天台县在唐诗文化传播中,兼顾内外两个层面宣传。对内,通过邀请县内外专家学者开展讲座,编写包含唐诗之路、和合文化等内容的地方乡土教材,启动拍摄大型纪录片《唐诗之路目的地—天台山》,开展“唐诗”进校园、全县党员干部学唐诗等活动,提升普及率。对外,通过多渠道、多途径广泛宣传。如利用乡贤资助的3000万元户外广告资源,在长三角主要城市投放天台唐诗元素宣传广告。在杭州地铁1号线开通“天台山号?唐诗之路”专列,以“美景美图+诗句”打造浓缩版“唐诗之路”。
(四)坚持项目为要,建设“唐诗元素大花园”。天台主动对接全省大花园建设,初步形成“一廊一馆两重点三小镇”格局。一廊一馆,即结合始丰溪流域综合治理项目,修建“百里和合唐诗廊”,营造“百里游廊千首诗”景象;筹建唐诗之路博物馆,集中展示诗路天台文化。目前,投资超20亿元的始丰溪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已开工;总投资6亿元的始丰湖公园完成主体工作,展现靓丽形象;始丰溪绿道获评第一届“浙江最美绿道”。
两重点,即聚力大琼台核心景区建设,深入挖掘唐代高道司马承祯、“诗仙”李白等唐诗文化,融入现代科技元素,打造具有文化感染力的核心景区;计划总投资超3亿元,加快推进大国赤、大石华景区的“诗路文化”再现工程。
三小镇,即对接浙江名山“十大公园”建设,打造石梁云端唐诗小镇、和合小镇、寒山文旅小镇。“石梁云端唐诗小镇”位于剡溪源头石梁镇,也是“诗路天台”的集聚地。和合小镇是和合文化和诗路文化的重要载体,正加快建设和合文化论坛中心、展示中心等。寒山文旅小镇则致力打造乡村振兴试验区、农文旅融合的诗意田园。
(五)坚持产业为本,拓展“唐诗之路经济带”。一是培育文化演艺产业,跟着唐诗“乐”在天台。以增强唐诗文化体验度为目标,加快和合文化“三大中心”(和合文化论坛中心、和合文化展示中心及和合文化大数据中心),“三大长廊”(寒山路、天台山路、始丰溪和合文化长廊)及和合文化公园建设。谋划21世纪福克斯影视小镇和法华龙山文化演艺项目,扶持佛道音乐会、《天台遇仙》常态化演出,推动天台度过文化演艺、唐诗之路文化体验中心等载体建设,打造和合文化、诗路文化创意街。同时,策划赛事活动,如举办“唐诗之路”诗歌大赛、“天台山诗词音乐朗诵会”等,让静态唐诗文化“动起来”。
二是培育健康养生产业,跟着唐诗“养”在天台。依托文化特色小镇建设和名寺名观复建工程,挖掘生态养生文化和宗教养心文化,打造养生养心产业,逐步推出一批养生禅修基地、运动休闲基地。建立农村闲置房流转中心,鼓励乡村创客发展高端唐诗主题特色民宿,推动发展旅居养老、流动养老、季节性养老。
三是培育文化旅游产业,跟着唐诗“游”在天台。谋划“跟着唐诗游天台 ”旅游项目,推出研学游、考古游、体验游、修心游等旅游线路,吸引更多的海内外游客重游唐诗之路。今年,天台县还申报成功国家级研学旅行基地,把唐诗文化、和合文化等,作为青少年研学的重点内容。对接唐诗之路沿线城市,共同打造独具魅力的“浙东唐诗之路”黄金旅游线,培育“诗画浙江”样板区。
今后,天台县还将进一步探索天台唐诗当代价值,多方向拓展文旅产业,打造旅游新IP。谋划天台“唐诗之路”景区化公路,打造“一诗一景点”,全面展示诗路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