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游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旅游文学

文章导航

文成,别样的山城山村

  文成,别样的山城山村

  ◎ 徐洪迪

  作家简介:

  徐洪迪,男,中国游记名家联盟成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喜欢乡土文化、旅游文化,常漫步于乡野,行走于远方,笔耕不辍,作品既面对生活,又超越时空。近几年,在各类报刊杂志发表散文六十多篇。已出版的作品有《塘河情韵》、《潮起海滨》、《东门外》、《浙南,一个古域的文化基因——百家百训》等。

  中国知名作家走进文成大型采风活动作品选登

  文成县城大峃俯瞰 刑碎汉摄

  浙南大山里的文成,是一首穿透岁月的诗篇,百丈飞瀑,铜铃奇穴,飞云湖光,红枫古道,帝师儒学,安福禅修……处处有你寻找诗意、让心释然的地方。

  我对文成最初的印象,源自大学室友玉潭,他来自文成大山深处,大峃、玉壶、林场、百丈漈这些地名,常挂在他的嘴边。后来,又在女同学处看过一张诗意的黑白照片:两位清纯的畲族姑娘,牵着手儿,掀着裙角,涉着溪水,笑着脸儿,远处的山峦、云朵在夕阳下浓淡分明,流动的溪水泛着浪花,意境温馨优雅。也奇怪,那几届的校花大多来自文成,许是文成纯净的山水涵养?

  山水文成,时时在心底催促着我,得去看看了。

  “火篾当灯草,火笼当棉袄,番薯丝吃到老。”是当年文成穷乡僻壤的写照,许多山里人纷纷出国谋生,身居海外。1998年秋月,我携妻儿坐直达文成的中巴车,瑞安高楼到大峃的山路上坑坑洼洼,有人戏称“入藏路”,一路颠簸,尘土飞扬,宛如东海里枕着波涛的渔船,妻子和儿子就晕车呕吐。到县城,下车,长吸一口清新的空气,旅途的疲惫消解了一半。一边是熙熙攘攘的街道,一边是静静流淌的泗溪……

  同学玉潭刚从乡下调到县城教书,他的住处后门便是大山,站在山顶能看到山城的全貌。这座山城取了个深奥的名字,叫大峃。有人说山城形似举翅待飞的白鹤,古名“大鹤”;又有人说其因地形像大锅,而鹤、锅与峃方言谐音,后来就演变为“大峃”。我站在山上俯瞰山城,四周尽在视线,白墙民房布局的地貌,依稀似大鹤的形状。四面环山,东有东岩尖、鸡笼山、寨山、金鱼山,南有蚂蚁岩、岭头山、天堂岗,西有樟山、百丈岩、牛头寨、梅谷山、猪娘山、馒头山,北有靛青山、螺丝尖、云峰山,这些带着泥土芳香的山名朴实有趣,是它们撑起了山城的骨架和风骨,泗溪则是血脉和气韵,山、水、人共同构成了一幅耐人品味的画卷。

  爬到山头,两个小孩笑谈间,我用傻瓜机抓拍了一张,背后是大峃,绚丽动感。入夜,山城展现她的另一番风姿,斯文娴静。次日,我携着妻儿,他带着妻女,从大峃坐中巴车,沿着蜿蜒而窄窄的山道,不时把一些村落甩在后头,拐拐弯弯,才到顶端。一片湖光山色,霎时让心雀跃起来。湖是天顶湖,“九都九条岭,条条通天顶”,由此得名,九都是南田旧称。大罗山上有天河,可天顶湖比它大多了,有6千万立方米的蓄水量,高踞于海拔630余米的群山环抱之中,大小岛屿十余个,有的葱葱郁郁,有的赤砂遍布……

  那次,没去看天顶湖深藏的美,我们只看“天下第一瀑”的百丈漈。下石阶,石阶几乎是垂直90度蛇形而下,孩子有些恐高,他在内侧,我在外侧,拐弯处,内变外,他又钻到内侧。瀑布的雷鸣声夹带水气飘洒过来,当驻足瀑布的底端,抬望眼,那瀑布形如绝壁千蛇舞,声似荒原万马奔,我的心底也潮涌起来……

  ……这心底的潮涌竟随着时光的浪花漂了二十年。2018年金秋,我看大峃山城,她不舍昼夜的变迁和成长,如念过书的熟女风韵而有内涵。我们坐出租车蜿蜒而上,俯视大峃,乳白的楼房,碧蓝的泗溪,山坡的树绿,美极了!同车的郭伟、支贤老师不禁频频回顾,拿手机随拍。老舍写济南“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大峃何尝不相似?

  1998年顾不上看二漈三漈。时隔二十年,才弥补了上次的遗憾。天高气爽,三漈、二漈似乎特意展示自己的韵味。宋代方翥有诗:“断崖日夕自撞舂,未近先看气象雄。万壑不停雷隐隐,一川长觉雨蒙蒙。”我似乎体验了千年前诗人的细腻感触,秋阳略显酷热,瀑布懂我情,夹杂着山风带走了我一身的热汗。

  二三十年前的国人旅行,直奔自然风景,眼眸里装不下零散的古村落。甚至不解,洋人来北京、西安怎么爱看城墙四合院的“破旧”。一页页时代翻过,一个个古村消失,才惊醒世人……

  龙湾的刘宅村与“南田福地”的武阳村是“一家亲”,其伯温路、文成桥,处处充满着“伯温”元素,村民是刘基之孙刘虒的后裔。西坑畲族镇的梧溪村,有泉汇于溪水,声涓涓沥沥如人语,似浦江蒿溪,又自有文化,富国相祠和文昌阁。藏在深山的让川,是浙江最能唤起乡愁的七个隐世古村之一。

  走进青山环抱的让川,虽保留的古民居不多,但也处处给人惊喜。她不同于永嘉林坑、徽州婺源、贵州天门,她有自己的风貌。村民一半为畲族,一半为汉族,民居筑于山坡,错落分明,院子屋檐走,溪水屋边绕。村内有三溪,川即溪,礼让三川谓让川,似乎内蕴儒家之道,内涵道家之说,顺其自然。让川,即让山体得到保护,也让自己生活方便。妙哉!

  我们被导游带到一家香樟小院,畲族阿妹敬茶,祝福。纯甜米酒、糯米糍粑、乌米饭、白落地温蛋、农家豆腐、溪鱼、笋干炒肉,长桌宴上美食不断刺激你的味蕾。席间,畲族阿妹阿哥山歌对唱,葫芦笛吹来箫上阵,还撷一树叶吹出悠扬的曲,把我们思绪拉到千里之外……

  餐后漫步,走进一条高高低低的巷道,偶尔被惊鸿一瞥的美丽吸引,山风吹拂,只是微汗。几间古民居,一块石磨、一个箩筐、一把耕地的犁,山坡上几分金黄色稻谷梯田,尤为亲切。

  拾阶而上,一棵昂首苍穹、气度轩昂的大樟树立在前方左首。一位村姑说,古樟比让川还古。那千年古樟一定见证着他们祖先开拓基业的艰辛,见证着烟云过往的历史。这大肚罗汉樟,曾遭雷击自上而下烧个空心,可她肚大福大,倔强地活下来,真是生命的奇迹,继续庇护着古老的村庄。我们走进掏空的树腹,顿感一丝丝凉意,树肚好大啊,可容纳二三十个人。洞壁如乳如笋,仙风仙骨,似乎进入了安徒生的童话世界,抑或西游记的仙境,又似电影《阿凡达》潘多拉星球上的大神树。我想,让川人想找回童年,只要在古樟树里呆几分钟,古樟会赋予他们的灵气与想象力。

  一爿地方的福气,应该有一棵或两棵这样的古树,还应有散落于村内的人文建筑。你看,那岁月斑驳的门台,淳朴乡土的四合院,留着乾隆年代阳光的叶氏祠堂,还有位于村尾的“节孝”牌坊,似乎在诉说着一方文化的传承。

  我在一棵松树下,择一阴凉的石条上坐,清心静思,想起唐代太上隐者的一首诗:

  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山中无历日,寒暑不知年……


江南游报 旅游文学 00009 文成,别样的山城山村 2018-11-22 江南游报2018-11-2200009;江南游报2018-11-2200008;江南游报2018-11-2200010;江南游报2018-11-2200012;江南游报2018-11-2200007;江南游报2018-11-2200014;江南游报2018-11-2200011;江南游报2018-11-2200013 2 2018年11月22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