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国宝级烹饪大师艾广富先生曾经说过,老北京涮羊肉,是北京清真饭庄独具特色的炮、烤、涮、烧、扒“五大”佳肴之一。
当年的正阳楼虽地处陋巷,却有个别处没有的绝招——切肉,用一块布包在羊肉上,快刀慢切,一斤肉要切成七八十片,可谓“薄如纸、匀如晶、齐如线、美如花”。1912年,坐落于北京东安市场内的清真馆子“东来顺”羊肉馆,看好涮肉市场,不惜重金从正阳楼饭庄聘来切肉师傅,大胆地引进了“涮羊肉”。
从这一点来推测,如今的老北京涮羊肉大概是这么来的:“野意火锅”自宫廷流传至市肆,演变为“生火锅”,清真馆又继承了“生火锅”的食法,以单一羊肉为主,辅以芝麻酱、酱豆腐、韭菜花等调味,逐渐形成特色。
东来顺专一做涮羊肉,所用羊肉全部来自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是阉割后的公羊。据当年的少掌柜丁永祥说:母羊多少都有些膻味,所以不能用。羊是从内蒙赶到北京来的,一路上喝玉泉山支流的泉水。到北京先得“栈”几天,也就是圈养起来,喂以精饲料。
羊身上能用来涮的肉比例很低,只有上脑、磨裆儿、大三叉儿、小三叉儿、黄瓜条这五个部位能用。所谓上脑,就是羊后脖梗子上的那块肉,鲜嫩不说,脂肪与肌肉相间,有着大理石一样的花纹,吃起来既不柴,也不腻,是涮肉的上品,一只羊出不了几两肉。其次是大三叉儿,也叫一头沉,即羊臀尖儿。小三叉儿,是羊前腿肉。磨裆儿,就是后腿接近臀部的地方。黄瓜条,是羊后腿的主要肌肉,与磨裆儿相连。一只五六十斤的大羊,能涮的肉统共也只有十五六斤。
早些年东来顺的羊肉还采用了一种天然冰箱排酸法。这种冰箱不是今天的电冰箱,而是一种铺满碎冰的箱子,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前用木制冰箱,六十年代后开始用水泥搭砌的冰箱。怎么用呢?先在冰箱底部垫20—25厘米厚的碎冰,冰上铺一块洁净湿白布,布上按羊肉的部位斜着码上一层10~15厘米的羊肉,羊肉上盖一块桐油制的油布,油布上再垫一层碎冰,冰上再铺一块洁净湿白布,布上边再按羊肉部位斜着码一层羊肉……用这种方法在冰箱内码压4~5层冰与肉,最后把冰箱盖好封严,一到两天后,羊肉中的血渍就基本压挤干净了。经过这样的处理,解决了鲜肉排酸的问题,而且为羊肉的切片创造出非常好的条件。切肉师傅运刀自如,食客们涮吃时汤鲜而清,大大减少嘌呤含量,对肉质口感和人体健康都起到了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