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寻羊记
![]() |
如今火锅店如遍地春笋,吃法各异。但在北京人眼中,最难以割舍的,仍然是涮羊肉。
涮肉的吃法古已有之,所用火锅,有的资料说起源于东汉,也有的说起源于南北朝。至少在唐代,已经出现了陶瓷锅子,将食物投入其中汆熟,又称暖锅。不过在我看来,这恐怕更类似炖菜。
有个流传很广的说法,说马可·波罗在元大都皇宫中吃过蒙古火锅,同名游记对此有过记载,又有一说,涮肉是忽必烈时所创,说他行军途中人困马乏,部下宰羊烧火,不想却突遇敌情,伙夫忙乱中没办法,只得将羊肉在滚水里氽一下,进奉给忽必烈,由此开始了涮肉的历史。
剥离开这些纷纷扰扰的坊间传言,真正的起点,应该更早。
南宋林洪写有《山家清供》一书,是关于涮肉的最早的文字记载。林洪是福建泉州人,绍兴年间(1131—1162年)进士,善诗文书画,对园林、饮食也颇有研究,著有《山家清供》二卷和《山家清事》一卷。《清供》是一部专门记录清雅饮食的笔记,里面有一则,说林洪冬日到武夷山拜师,在雪天得到一只兔子。老师告诉他,山里条件简陋,只能将兔肉用刀片薄,用酒、酱、椒腌过后,以风炉坐上水,待水沸腾,“令自夹入汤、摆熟,啖之,乃随宜各以汁供”,夹肉入汤,烫熟后,依各自爱好,蘸不同的汁。林洪说,这种吃法不仅简便,而且“有团圆暖热之乐”。
涮羊肉的出现可谓历史久远,但它的兴盛与推广,则在清代。查阅清宫御膳档案发现,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和六十年(1795年),举行了两场千叟宴,皇帝令每桌必备“野意火锅”两个,涮羊肉、猪肉与鹿肉,只是蘸料简单,不过白酱油、酱豆腐、糖蒜和一点点韭菜末而已。
京城第一家涮肉店,是咸丰四年(1854年)在前门外肉市开业的正阳楼饭庄。这家主营涮鸡、鸭、鱼、猪、羊肉片等美味的汉民馆子,生意火爆,一时间轰动全城。到了光绪年间,观徐珂编的笔记集《清稗类钞》,所谓的“生火锅”,已不再是正阳楼的“专利”:“京师冬日,酒家沽饮,案辄有一小釜,沃汤其中,炽火于下,盘置鸡鱼羊豕之肉片,俾客自投之,俟熟而食”。
◎ 刘 青
小雪,寻羊记
曾有仙名“拔霞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