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游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人物

青色流年 素履之往

梅红玲:前路漫漫,唯有初心不改

  “我爱制瓷的一片匠心,更钟情那个独属手作的温度。”眼前的梅红玲笑容可掬,亲切随和,连同眉宇间的那份坚韧和热爱生活的姿态,我分明看到了些许青瓷的风骨和气韵。是的,这是一个“嫁”给了青瓷的女人。

  青色流年 素履之往

  梅红玲:前路漫漫,唯有初心不改

  ◎ 贾  露

  翻开中国陶瓷史,龙泉青瓷无疑具备了极高的地位和价值。“青瓷之都”的美誉,不仅因这一片青山绿水烧制出了无数青翠金莹的青瓷,也因这方土地造就了一代代技艺纯熟的“弄瓷人”,梅红玲便是其中极具代表的一位。

  追求卓越,踏实而清晰

  ——“当手中‘泥’经历涅槃以‘器型’呈现眼前时,我告诉自己,一切的坚守都是值得的。”

  青瓷悠远,一如不经意回眸间的江南岁月,又似一股缠绵悱恻的素锦年华。它虽撷于自然,取自泥土,却有厚润光亮的色泽伴随始终。有人说,青碧釉色封存的是君子之风,而我却觉得,这千烧万修始出来的“梅子青”,恰如雨过天晴的诗意人生,不事喧嚣,宁静致远。“每每感到压力或是烦躁之时,哪怕是一件小小的器物,好像都能给我一份‘心灵的慰藉’。”从小生活在瓷堆里的梅红玲,对青瓷的喜爱自是由内而外的。“事实上,它就像一直静静陪伴在我身边的老友,有温度,也有生命。”

  出生于青瓷世家的梅红玲,自小受家庭青瓷艺术氛围和理念的熏陶,对于每个细节的精心打磨和对每个环节的精益求精,是追求极致与卓越的准则。“这个世界从来不缺努力的人,但不论做什么都必须对得起当初那份初心。”许是一道信手拈来的划痕,亦或是兴致之下的几处点缀……就像好茶唯有遇到契合的器皿才会释放最本真的味道一样,在青瓷的世界里,梅红玲总能在“玩泥巴”间缔造出一个赏心悦目的美学意境。她说,最为紧要的并不是器型本身,而是整件作品予人的一个意境。“都说意由象生,得意而忘象。造‘意’,哪里是随便交上一份‘凑合的成绩单’那么简单。”

  梅子青青,像极了迷离的江南水气,甜而不腻,美而不艳。纵然不过泥土,或栽种庄稼或化身如玉之物,当手中泥涅槃以器型呈现眼前之时,梅红玲说,“一切的坚守都是值得的。”泰戈尔说:你的付出终将变成礼物。而这份浸入骨髓的千峰翠色,便是梅红玲眼里最好的礼物。

  传承创新,坚韧又执拗

  ——“复苏的传统文化在邂逅新时代浪潮时,该有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自信。”

  有人觉得,“定制”是一种生活状态,但在梅红玲看来,它却代表着以一个形态去满足两个本不愿将就的灵魂。在青瓷胎体上刮画,于釉层间彩绘,或山水、或人物、或花鸟,这是梅红玲在龙泉青瓷传统装饰手法上的一大创新。“龙泉青瓷的釉色和形态是最能让人一见倾心的,任何时候,它也总能给我一份刚柔相济、发乎内心的宁静。”许是因这份刚柔相济之力,梅红玲在青瓷的传承与创新之路上走得乐此不疲。

  “以怎样的姿态去顺应时代的发展,从而为社会带来价值,这是新时代匠人需要思考的。”作为青瓷界的新生力量,梅红玲觉得,对中国传统手工艺和龙泉青瓷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是应有的责任和使命。梅红玲说,自己是一个可揽“瓷器活儿”的“金钢钻儿”。这位敢想敢为的“铁娘子”,从最基本的材质、色彩、造型、质感,到对工艺的追求,点滴间皆渗透着不懈的“钻”劲。2008年轰动业界的《鸟巢》便是梅红玲代表了一代人探索精神的代表作,这件以北京奥运会场馆“鸟巢”为蓝本,器形外凸、内陷、中空,经过一年的反复烧制、试验,才得以问世。如今,这件作品为龙泉青瓷博物馆所收藏。

  “继承和创新素来是龙泉青瓷发展的原动力,我总在想,复苏的传统文化在邂逅新时代浪潮时,该有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自信。龙泉青瓷是不是可以通过某一种形态的呈现,进而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想到了就做,这是梅红玲的处事风格,在她位于杭州玉皇山南静谥的工作室里,就放置着许多“创新之作”。《樽》便是梅红玲新近运用传统“失蜡法”的新作。攀附于器身的数百条小龙细看起伏有度,神形兼备,为人惊叹。这件传统碰撞现代,糅合文化与艺术的青瓷作品,让我们继《鸟巢》之后,又一次见证了这位年轻青瓷大师的深厚功底。

  从容之于繁华,精致之于细节,传承之于文化,从对生活器皿的模仿创新到艺术领域的大胆创新,这位与时俱进的“原创型匠人”,始终秉持“辩证性继承,创造性转化,开拓性发展”,怀揣一颗经由岁月磨砺却仍光彩熠熠的初心,将一抹抹梅子青幻化得格外动人。


江南游报 人物 00009 梅红玲:前路漫漫,唯有初心不改 2019-01-10 江南游报2019-01-1000010;江南游报2019-01-1000011;江南游报2019-01-1000012;江南游报2019-01-1000013;江南游报2019-01-1000016;江南游报2019-01-1000017 2 2019年01月10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