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游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舌尖之旅

文章导航

  老北京四九城里充满了老规矩。北京城的大寒尤其冷,水域的冰也结得最厚,明清年间,人们在这时开始采冰贮冰,还把洁白的雪密封在罐子里,待夏天把雪化了,煎茶烧菜,蚊蝇不侵。这一天也有榨豆油的,有个应景的名字叫“腊油”,据说用它来点灯,小虫都不扑。与这些“浪漫”的规矩相比,流传更久更广的,当然还是吃的规矩。

  有一年,大寒这天,我在北京街头看到一家卖点心的老字号——稻香村,店门前排着长龙,人们跺脚哈气,原来是在排队买“消寒糕”。再看那红彤彤的三个字,印在点心盒上,透着喜兴。

  这“消寒糕”其实就是北方常见的一种白年糕,样子再朴实不过,四四方方的,可那光莹透亮的质感,芯子里凝着的一粒粒核桃仁、红枣和桂圆却十分诱人。买回家放在锅上一蒸,香甜软糯又弹牙。按照习俗,“消寒糕”一定要一家人分吃,还能得个“年年高”的好口彩。

  “消寒糕”这个名字好理解,是从大寒的节气而来。但为什么要消寒呢?

  美味与健康兼顾,是中国的饮食哲学,而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健康最大的敌人就是“寒”,古往今来都有“十病九寒”“百病寒为先”“万病之源是寒湿”的说法。中医认为寒为阴邪,被寒邪侵犯,人的肌肤就会收缩,汗孔不开。更重要的是人的气血遇寒而凝,运行迟滞。一旦寒邪入侵,就要将它驱赶出来。如此看来,大寒消寒正当时。

  北京人以白年糕消寒,看中的是年糕的原材料——糯米。

  糯米在南方叫糯米,北方一般称之为江米。江米制成的食物,过去又统称为黏食,这个黏字后来通了“年”,黏糕也成了年糕。

  细究起来,江米和南方糯米应该算两种不同的稻米。江米粒偏圆一些,南方糯米则偏长。这也是物种的神奇之处,北方的稻米(包括江米)都是粳米,南方的稻米(包括南方糯米)多是籼米。粳米圆而籼米长,糯稻也是稻,所以也逃不过这个规则。

  在《诗经》那个年代,《周颂·丰年》有“多黍多稌……为酒为醴”的句子,所谓的稌米即糯米,那时糯米就是中国稻类的主角。实际上不仅在“诗经时代”,直至明清时期,稻作中糯稻的比例都要高于非糯稻。中国人对糯米的爱惜,从饮食文化形成之初,就注定了。

  中国人,被称为粒食之民,以“粮”为纲。要知道单独吞咽“粒食”,对咽喉和食道是个挑战,所以古人食必配饮,饭必有羹。人们还认为,所谓美食须“调以滑甘”,“滑”这个字,甚至被放在“甘”之前。稻米里最滑的是“糯米”,所以古代糯稻一直优于普通稻米。

  一年分四季,糯米在秋收冬藏时节算是“刚需”。“年”字从小篆看,上半部分是一个禾字,禾在南方,一直指稻米。《山海经》说:“其祠之礼……糈用稌米”,祭祀也首选糯米。

  糯米有着驱寒的功效,最大的功臣还是淀粉,糯米里的淀粉含量高,所以能为人提供高能的热量。而且糖分使人的身体得到滋养,精神得到满足,过个暖意融融的“大寒”。由此可见,祖先培育出来的糯稻,完全符合中国饮食文化中对食物最根本的追求。只不过,糯稻的收成远没有普通稻米高,近现代种的就少了。也因为如此吧,吃糯米,更有年节的味道。

  年糕,年年高


江南游报 舌尖之旅 00008 2019-01-17 江南游报2019-01-1700012;江南游报2019-01-1700013;江南游报2019-01-1700011 2 2019年01月1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