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 - 行摄“徽杭古道”
【文旅观察·专家评】
文化苦旅 - 行摄“徽杭古道”
◎陈忠平(《黄山文化旅行》公众号 创办人、澳洲华人摄影协会 中国顾问)
案例背景:
2008年8月,澳洲摄影人James夫妇看到我网站上关于徽杭古道的介绍后,专程邀我前往安徽绩溪拍摄徽州乡村美景,探访徽杭古道并记录原居民生活现状。研究了行摄线路后,我们决定从安徽绩溪伏岭的江南第一关出发,前往浙江临安浙基田,徒步走完全程27公里的徽杭古道。
进入江南第一关,岱下村是不得不经过的,这个四百多年历史的古村落里马头墙鳞次栉比,粉墙黛瓦,置身其中能清晰听到自己的脚步声,以及被风依稀“吹”来的徽州土话和逍遥溪边水碓的舂米声。老旧磨坊、独轮车、田塍……不足一公里的路程James夫妇走了近两小时,两人边拍边走,实在为眼前的景观所着迷。导游李宏伟见状急了,“前面还有近30公里山路啊,这样的速度,猴年马月也走不完啊。”一路催一路走,翻过了江南第一关。
一路往东,古道两旁偶有一两处山村。走进一户农家歇脚,我们便被其壁画深深吸引。屋主人将梦想彩绘在客厅正门上方的墙壁,坐在堂前时时能见。于是,梦想与老屋一起温暖着一家人。主人姓邵,他说这幅壁画绘于文革期间,一组三幅,中间一幅为主画,两侧各一幅辅画。主画内容为南京长江大桥的日常,旭日高悬,汽车奔驰,火车跨江,游轮缓行,一派风和日丽的景象;两侧画幅内容为电站、石榴、稻谷、寿桃与小麦,这分明是实现工农业现代化的美好愿景。
炎夏,山里的孩子都会到古道旁的潺潺溪流里嬉戏,清甜的高山泉水表面虽被太阳晒得暖暖的,水底却隐藏着大山的透心凉和无数鱼虾,这些,就能让山里娃的夏日欢快无比。古道上会时不时传来铃铛声,这是当地的“物流”——驴车。因山路险峻逼仄,在徽杭古道上,驴、骡成为连接峡谷各村庄间的重要交通工具。沿途的村庄,至今还保留着以驴代步、用驴载物的古老方式。山里人但凡谈及驴,眉语间便满是敬意。在蓝天凹,我们望见不远处攀援于峭壁上的山民,借助一捆绳子,他们可以“飞檐走壁”,只为采集一种珍贵的食材——“石耳”。石耳有很好的养生功效且产量甚微,所以市面价很好。山民为多一点收入,尽管危险还是会有人登高一搏。
天黑前我们赶到离浙基田咫尺之距的永来村,导游李宏伟知道大家早已饥饿难耐,提前就让主人备好一锅热气腾腾徽州饺子。绩溪人吃饺子很是讲究,馅料拌有香菇、豆腐和五花肉末,汤里除了葱花,还会放上新鲜油渣,饺皮与饺馅、油渣与葱末,组合成一个无法言喻的“古道滋味”。诚然,我们身处的徽州山区在实现工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似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小山村与世无争的那份恬淡,也让我们觉得格外珍贵。
一路的徽州风情让James夫妇很是留恋。之后,通过这对华裔夫妇的口口相传,澳洲越来越多摄影家纷纷来到这里。期间我引领他们多次进入徽杭古道,并逐步将脚步延伸至了更多的徽州乡村。
专家评析:
历史上,徽州(现黄山市)与杭州亲如血脉。徽杭古道是民国以往连接徽州与杭州的重要商道,那时候通过这条商道步行去杭州需10-15天,直到民国22年(1933年),全长215公里的徽杭公路经十年建设终开通,堪称“徽州交通史上奇迹”。2004年,徽杭交通史又迎崭新一页,两地车程缩至3小时,15年后的2018年12月25日杭黄高铁开通,1.5小时的车程让两地距离被重新定义。盘悬在万山间的徽杭古道从早前的山野荒凉,不为外人知,直至进入大众视野,游人如织。这一切的改变,皆源于那个浸润了千年的古道文化,它是滋养人心的“精神财富”。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文化亦是友谊的桥梁。陈忠平先生从业近30年,从最初的入境接待到带领世界各地旅人进行行摄之旅,数年间,其坚守的那份“文化旅行”理念已是深入人心。他的行动,不仅向海外友人传播了中国历史文化,也展现了新时代中国乡村的发展面貌。旅途虽艰辛,但文化传播与旅行交流的果实,却也甜蜜无比。
◎徐辉(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