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游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聊天

文章导航

文人当官杂俎

  文人当官杂俎

  ◎ 俞剑明

  鲁迅先生说:“中国人的官病实在深,汉重孝廉而有埋儿刻木,宋重理学而有高帽破靴,清重帖括而有‘且夫’‘然则’。总而言之:那魂灵就在做官——行官势,摆官腔,打官话。”一般来说,文人是不适宜做官的,可偏偏官瘾又最大。毕竟,在官本位的社会,做官是最令人向往的职业。连文人的老祖宗孔夫子也说过:学而优则仕。

  古代文人确有做官做得很出色的,如白居易、欧阳修、王安石、苏轼、张居正,都曾在官场有过辉煌时期。但总体而言,文人当官成功率很低。因为文人论道,可以讲得头头是道,文人议政,也可以发挥得淋漓尽致,但要求他们在官场上谐调种种关系,违心地与之周旋,就有点勉为其难了。楚汉相争之际,张良、陈平都只是高参,如若让他们当主帅,就难以胜任。魏征以直谏名垂青史,但他的成功,是幸亏遇上了唐太宗这位善于纳谏的明君。王安石、张居正都做过宰相,他们以才干而引人注目,但他们的改革最终还是失败了,因为文人耿直的个性导致他们处世不够圆滑,不够策略。以书生之见而把国家治理得很好的,古今中外实属罕见,在封建社会中尤其如此。因为治学之难,难于登蜀道,而治国之难,则难于上青天。官场上的成败得失,不仅在于见解精辟,更在于一个人所作所为要通权达变,并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纯粹的文人往往易于激动,一激动就不够冷静,不够老练,不够深沉,有着这三不够,能够当上个高参,算是最好的出路了。

  说说当代几位当过官的文人吧。鲁迅做过民国教育部的佥事,这在当时属于高等文官。教育部共有73人,鲁迅月薪280元,超过这个数字的只有10人。别说当时的保姆月薪才2元,即便与大学教授相比,此时的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等工资都比鲁迅低,李大钊的工资也只有每月180元。由此可见,鲁迅在民国教育部的地位以及他享有的待遇,在知识分子中也是比较高的。尽管如此,可依鲁迅那脾性那抱负,宁折不屈,连教育部长也敢告上法厅,于是实在无法干下去。他后来干脆辞去了一切公职,当了自由撰稿人。该庆幸的是,好在鲁迅先生及时退出官场,使中国历史上多了一位高山仰止的文化大师。

  胡适也是一个大文人,光博士头衔就有30多个。可这人官瘾特大,做委员、当顾问、任大使,忙得不亦乐乎。不料,官越做心情越悲凉,50岁时作诗哀叹:“当了过河卒子,只得拼命向前。”晚年的胡博士总算幡然悔悟,激流勇退,重新回到书斋。可惜他最好的年华全部虚掷在官场上了。今天人们之所以还能记得他,不是当过什么委员、顾问、大使,而是他当官前那十几年的文化建树。

  名重一时的江南才子叶公超,是剑桥大学的高才生,23岁就在北大做教授。可是他官迷心窍,削尖脑袋钻入官场,虽然最后爬上了“外交部长”的高位,可是受够了窝囊气,经常被老蒋骂得狗血喷头,后来居然连出国的自由也被剥夺了。冷清收场后他重新去教英美文学,大受欢迎,于是感慨:还是文人最自由啊!

  那些有脊梁的知识分子,没有被种种优待所驯养,因此保持着独立的人格和飞翔的思想。回想“文革”时期,官场中的某些“知识分子”,暗里检举好友,向权贵人士献媚邀宠。当权者叫其咬谁就咬谁,让其干什么就干什么。他们毫无气节可言,像猫狗似的被人驯服了,成了某些人的宠物——无条件地服从,也省去了有脊梁所带来的烦恼。

  所以,历史地看,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成果之一,就是重新确立了知识与思想的地位、重塑了脑力劳动的价值,最大限度地“释放知识分子的才华与能量”。对这来之不易的成果,实在应该倍加珍惜。


江南游报 聊天 00007 文人当官杂俎 2019-03-07 江南游报2019-03-0700007;江南游报2019-03-0700008;江南游报2019-03-0700009 2 2019年03月0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