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意义,
是教会我们向古人学习享受生活
![]() |
![]() |
![]() |
![]() |
茶的意义,
是教会我们向古人学习享受生活
◎ 刘 青
在“茶为国饮,杭为茶都”的杭州,庞颖一直被尊为最有影响力的茶人。
这位杭州和茶馆的缔造人,因为美食家沈宏非说她是“自己去杭州必访之人”而走红。
她是个很能折腾的奇女子,上世纪80年代学了最时髦的计算机,当了15年大学老师,未料想在30岁出头时忽然和古玩收藏结缘,为了展览她的“宝贝”和分享生活方式,又开起了茶馆。
那年,有个法国人请庞颖去香港做酒会,她看到那些奢侈品店门口都排着长队。“我当时非常不明白,这么贵的店居然还需要排队,而且排队的人举止行也并不‘好看’。财富可以在相当短的时间内积聚,但生活方式不行。”庞颖说自己很幸运,能在上世纪90年代初接触到古典艺术品,从中发现真正的美丽和时尚。
34岁之前,庞颖的人生可以说是一帆风顺。浙大毕业之后分配到了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当计算机老师,恋爱结婚生子分房,一切按部就班,水到渠成。直到她做了一个让所有人都诧异的决定——辞去大学老师的工作:经营和茶馆。
起初的庞颖并不懂茶,带着满心的疑问也为了最好的原材料,背起背包进山寻茶。 浙江、云南、广东,黄山、庐山、桐木关等,十多年来,走遍了8个省和数不清的山头。她甚至为了了解黑茶重走了川藏茶马古道。如今的庞颖对如何沏出一杯好茶可谓了如指掌,但她仍说,自己的学茶之路是正在进行时。
每年的3—5月,庞颖都会去山里寻茶,在与大自然交流的过程中,收获感动。“我不会去跑半马、全马,但曾经为了看茶,一天走过42公里的山路。完全看风景的山我可能去过一次就不会再去,但有人文内容的山,我可以一直反复地去,从不会生厌。”十几年翻山越岭,庞颖的旅行和茶、山水息息相关。
“茶和古董都是古人留下来的生活经验。现在的人太浮躁了,去旅行是‘有看没到’,没有体验。对山水的由来、很有意思的文化历史、美好的生活方式、经验一无所知,白花一回钱。”庞颖说自己与其说是在工作,不如说在和古人学习生活方式,怎么吃喝玩乐。“一个有趣的人要有自己的感知、感受,要去感受和体验生活。我们每天都可以享受人生,只要你愿意,每天都能碰到你不曾经历过的东西。”这是庞颖从茶和古董中品味出的生活真谛。
在庞颖的身上你能感受到一种力量。你会从这个真性情的女人身上感受到她对茶、对生活的执着。她的逻辑思维非常强,讲话语速很快,思维清晰,却又不影响她从骨子里透出的人文精神。就像她最爱的绿茶一样,复杂、细腻而爽朗。“努力地工作,认真地生活”,庞颖从寻一片茶叶开始,从选择一件盛茶的器皿开始,遵循着商业规则,分享着属于茶的独特文化。
Q:茶喝错了也会生病,怎么才能喝对茶呢?
A:吃什么、喝什么,古人都有他的道理。吃藏族的牛羊肉就得喝粗放的黑茶;吃江南的淡水鱼虾就得喝绿茶,才会把淡水鱼虾的鲜甜调动得淋漓尽致;再往南吃山珍海味就得喝浓郁的乌龙茶,才能产生味觉的互动,化解身体对高蛋白高胆固醇的消化压力,让人感到舒服。
Q:现在网络上流传的“中年油腻男”的标准就有喝茶讲茶文化这一项,您是怎么看的呢?
A:那是因为一些人并不是真正了解茶,既没有文人的内涵和修养,也没有文人的生活经验,表现出来的肢体语言和谈吐,包括手里的那杯茶就不是那回事,只是表面的装,就会显得“油腻”。
Q:对于古董菜鸟来说,怎么才能买到地道的古董呢?
A:老老实实地和专业藏家买准没错。熟能生巧,眼睛看多了,自然能鉴别珠宝的真假。这是一种经验,也建立在一定的常识上。比如瓷器,要了解不同窑口的来历和特点,不同年代、不同民族的风格。
Q:您最近在看的一本书是什么?
A: 《两访中国茶乡》,它的作者罗伯特·福琼是英国的一位植物学家,受皇家委派于1843年第一次进入中国,学习茶和了解茶,被后人称为“茶叶大盗”。
Q:您有喜欢的茶具品牌吗?
A:我不太相信品牌,因为品牌是可以杜撰和被人模仿的。我会自己找些泥料让匠人去做,去作坊里找好的茶具,剩下的就靠自己搭配。
Q:您喜欢的休闲运动是什么?
A:瑜伽和爬山。我是杭州最早接触瑜伽的那一拨人,那时还没有健身房,我从健美操的放松动作中接触到了瑜伽,觉得特别舒服,不过也是后来才知道那就是瑜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