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旅游是一项集吃、住、行、游、娱、购六大要素于一体的综合消费行为。一个成功的景区,依靠特异的资源禀赋和适当的商业配套,每天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海内外游客接踵而至。游客所经之处,往往是旅游消费行为发生之处,亦是商业配套集中之处。旅游资源与商业配套如何匹配?景区应该恪守商业化还是去商业化?一直是令旅游从业者深为头疼的问题。
今年正月初一,故宫博物院在神武门外开设了一家故宫角楼餐厅。该餐厅以其优越的地理区位,白天向游客供应各式简餐,晚间则结合北京冬季天寒地冻的特点,提供特色火锅。“故宫火锅”一经问世,便在春节黄金周期间引发了一场不小的轰动。
有不少网友表示,走进古色古香的餐厅,手捧金黄色的“圣旨菜单”,用着据说与慈禧太后同款“铜锅”,品着食材考究的精品火锅,心中油然升起一种“奉旨涮锅”之慨。接地气地用火锅美食这一手段,将普通民众与故宫宫廷文化连接起来,形成餐饮消费和文化创意的极致融合,不仅让故宫宫廷文化呈现得更灵活生动,也更深入人心。倚仗着故宫博物院这个国内旅游界的“超级IP”,“故宫火锅”一时风头无两。
然而,除了啧啧称赞之外,也有网友对“故宫火锅”刮起的一股商业化气息提出质疑。在故宫这样的名胜古迹吃火锅合不合适?从故宫扇子,到故宫公仔,从故宫口红,到故宫火锅,故宫博物院在传承故宫宫廷文化的道路上所进行的种种尝试,是否有悖于传承传统优秀文化的深层次目的,是否显得过度商业化?
景区过度商业化,近年来一直为广大游客所诟病。商业本是景区的配套之一,可以为广大游客提供游览便利,增加旅游获得感。然而,随着个别景区本末倒置,在景区周边大搞商业开发,俨然将景区变成商业的配套。游客慢步在这样充满商业氛围的景区,街道两边商铺林立,广告招牌显赫招摇,铺天盖地的商业气息掩盖了景区特有的历史风貌,就仿佛置身于青山绿水中的古宅民楼,突然飘來一股浓烈的城市雾霾,让原本试图通过旅游暂时远离城市喧嚣的游客,忽然感觉又回到熙熙攘攘的城市,沮丧的心情可想而知。如果不是手中还有一张景区门票,还真的以为自己只是來到商业街一游。
故宫博物院在传承故宫宫廷文化的道路上,不断进行新的尝试,将故宫宫廷文化与商业紧密结合在一起,以期通过高效的商业手段,让越来越多国人深入了解故宫,了解故宫宫廷文化,从而使我们的文化宝库迎来“流量”爆发,这本无可厚非。然而,在破旧立新的过程中,价值的天平稍有倾斜,便难免引发公众的质疑。
我们判断一件事值不值得做,有没有价值,最终要根据成败论英雄,不能一味将传统文化“束之高阁”,脱离广大人民群众,更不能一味以经济效益为导向,忽略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无论是故宫口红还是故宫火锅,其初衷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传承发扬故宫宫廷文化的道路上,其价值的天平却更多地倾向了经济效益一方,而不是文化内核。
就拿故宫火锅来说,尽管其本身饱含故宫宫廷文化的诸多特色,但在服务方面,未能做到与其消费水平相适配。游客在体验的过程中,不仅抱怨在等位时未能如一众专业火锅店那样提供零食和饮水,就其口味方面也未能做到“征服”消费者的胃,物有所值。没有产品和服务品质进行兜底,成为故宫火锅的“内伤”,尽管文化再深厚,品牌再光鲜,也只能招致嘘声一片。
于是,在此起彼伏的质疑声中,仅仅开业不到一个月的故宫火锅便草草收场。
故宫宫廷文化的消费化呈现,的确有助于故宫更好地保护文物、传承文化,守护故宫之美。但消费的主体是广大游客,而非故宫本身,营销与商业的本质追求,是服务更多人,“圈粉”更多人,一味向“钱”看,忽略游客的实在需求,这样的尝试,也只能以失败告终。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唯有与游客诉求相协调,得到民众最大程度的接受,才能实现价值的最大化,才能实现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