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游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看戏读城

文章导航

  天边的星辰还在,地上还游着一丝丝的寒气,一些人已经行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他们大多穿着体面的衣服,身上挎着一个小布包,包里会分别放一些香烛和吃食。他们赶到河边,那里已经停满了船,每年这个时候,大家都聚在这赶赴着一年中的相约和企盼。

  在这个队伍中,还有人抬着数十斤重的大蜡烛,被簇拥着,还有旁人敲锣打鼓。这个蜡烛是乡里定做的,抬着去供奉观音娘娘,结束了还是要抬回来。供奉过观音娘娘的蜡烛,是接了香火的,抬回去供夜间养蚕照明用,可保当年茧丝的好收成。

  这是西湖香市中的一幕,这种以宗教为目的的出行起源于唐宋年间,到元明时期已十分繁荣。

  明代张岱《西湖香市》一文中,描写了这些香客的到来,“ 如逃如逐,如奔如追,撩扑不开,牵换不住。数百上万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日簇拥于寺之前后左右者,凡四阅月方罢。恐大江以东,断无此二地矣。”

  西湖香市的主要成员是杭嘉湖地区种桑育蚕的男女村民。据清范祖述《杭俗遗风》记叙,西湖香市又名“天丝来市”,或说始于花朝节,或说始于二月十九日观音圣诞节。 嘉湖一带一村一乡结伙,乘坐香船来杭州,停泊于松木场,多时上千余只,河塞无隙。

  从松木场上岸,集中于昭庆寺前,结队上三天竺,或上吴山。

  来香市的人,有贫穷人家也有富贵高门,他们揣着对生活的愿想,赏玩着春天的美好时光。这或许是一年之中最值得期待的日子了。

  每当这个时候,全市商店坊肆都装潢门面,招徕顾客,还到各寺庙两廊、山门内外搭篷赶香市,一时形成“有屋则摊,无屋则敞,敞外有篷,篷外有摊”,各商铺店肆,鳞次栉比,不论丝绸簪耳、牙尺刀剪、糕点果品、香烛木鱼以及泥人玩具之类,琳琅满目,云集成市。

  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寻找到自己心仪的物件,得到时的欢欣雀跃,仿佛是生活的缺憾都已经在行进的路上消失殆尽了。如此,香市更像是心愿的交易市场了。

  香市上的东西越来越丰富。来香市的人除了每年的企盼,又多了许多期盼。

  香市是当时市场的缩影。

  杭州在明代已成为全国三十三个工商业大城市之一,浙江各地的商品涌向杭州,通过大运河把它输送到国内各地。“杭州物产之富,……商贾货财之聚,为列郡雄”。“舟行水塞,车马陆填,百货之委,商贾贸迁。”

  而杭州的市场,正如万历年间钱塘县令聂心汤所云:“五方辅辏,无窳不售,盖物盛所聚,何必自其地产哉!“当时,市场上就有出售湖州的丝、嘉兴的绢、绍兴的酒、衢州的桔、温州的漆器、处州的瓷器、台州的鱼難等。这些琳琅满目的旅游商品催生了旅游的“热情”,也吸引了来自四方的旅游者,其中更是包括特殊的游客商人。

  他们带来了昌化桃枝茶、分水贡茶、金华碧乳茶、临海上云茶、象山朱溪茶、上虞后山茶、黄岩紫高茶、龙游方山茶;他们也带来了黄岩蜜桔、温州瓯柑、桐乡携李、萧山与上虞杨梅、塘栖枇杷、平湖西瓜、义乌南枣、奉化水蜜桃、嘉兴南湖菱;他们还带来了宁波、台州、温州的海味珍品,富春江的鲥鱼,金华的火腿,湖州的张一品酱羊肉,萧山的越鸡,杭州的酥油饼,宁波的汤团,绍兴的香糕,金华的酥饼,奉化的千层饼……

  旅游的发展是构建在经济的发展之上的。这些商品都带着产地的神秘气息,撩拨着人们出行的心。在山水之外,生活的体验是另一种风景。

  当时许多文人都绘声绘色地描述过江南民众的旅游“热情”,晚明浙江仁和人张瀚《松窗梦语》卷七记载道:春秋二候,“阖城士女,尽出西郊,逐队寻芳,纵苇荡桨,歌声满道,箫鼓声闻”。费元禄同样对杭州士女游湖现象作了感性化的描述:“杭城士女花时游西湖,列舰排云,斜风而渡,不避觞客,颇具游胆。”(《鼌采馆清课》)

  对于当时的旅游,用专业术语来说,尽管其旅游半径多是一日游或环城游,但远距离的旅游,也是发展迅速。江南城际之间的旅游活动在万历时期已是常见,苏州、常州的游人往往趁夏季雨水充沛之机,乘船遨游沿线各城市。晚明时代苏杭之间还通行“夜航船”,大大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和旅游。

  如今,反倒是没有这样的机会了。想来若是一夜从杭州到苏州该是非常惬意的:一路江南山水,伴着船底潺潺流水的声音和岸上的虫吟鸟鸣。

  除了杭州,浙江各地的山水名胜也开始成了文人学士游玩观光的热点,如临安的天目山、舟山的普陀山、丽水的仙都山等。

  例如浪迹江湖的叶燮,旅游之兴至老不衰,他76岁高龄时仍然自备干粮,往游于会稽五泄,唐伯虎,自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断绝仕途后,放浪旅游,他与友人踏雪夜寺,联句高山,他下扬州,上天台, 武夷山,游洞庭湖,山水胜迹常常入画进诗,栩栩如生,情景交融。

  有趣的是,这个时期的游客中不乏很多外国人,他们不远千里来到这里一睹江南风光。

  意大利著名旅游家马可·波罗,鄂多立克及摩洛哥人伊本.白图泰等便是其中的代表,他们先后来过杭州,称赞杭州是“最高贵的城市”,或说是“最有名”的城市。

  马可波罗的游记中描写杭州的部分非常的出彩,这吸引了大量的外国人来到这个江南的城市。旅游家、传道士和文化研究者,他们行走在这个异国的土地上,寻找着江南的美景,这些美景来自于独特的山水,更来自于深厚的文化内涵。

  明清是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它有繁荣的一面,也有不可挽回的衰败之像。在《广志绎》卷四《江南诸省》中写到“游观虽非朴俗,然西湖业已为游地,则细民藉以为利,日不止千金”,若“有司时禁之,固以易俗,但渔者、舟者、戏者、市者、酤者咸失其本业,反不便于此辈也”。直陈禁止游览的后果,就是以旅游业为生者的失业。这种思想通达时变,且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传统的本末观。《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熙朝乐事》中亦写到:“禁人游湖,以为撙节民财,此非通达治体之策也”。他进一步分析了发展旅游业对小民就业的好处。即“游湖者多,则经纪小家,得以买卖趁逐,博易糊口”。 “旅游就业”伴随着封建社会的衰败相应而生。

  这个时期,旅游就像是烦杂中的喘息,悲欢后的淡泊,热闹间的思索。

  比照当时的旅游格局,与现在已是相近。虽然西湖香市的盛景已经不在了,但是上香古道上依旧留着无数游客虔诚的足迹。商品更加的琳琅满目,只是随着交通和信息的发展,少了神秘的面纱。很多时候,便利让旅游更加的方便,但也有时候,便利让旅游失去了些许的趣味。我们可以看见的是,时代在改变,人们旅游的需求也会变,正是在这种变化中,人类在时间长河中的旅途才充满了新的乐趣。


江南游报 看戏读城 00013 2019-03-14 江南游报2019-03-1400010;江南游报2019-03-1400013;江南游报2019-03-1400011;江南游报2019-03-1400012 2 2019年03月14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