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游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文博视界

文章导航

  3月23日,浙江美术馆内高朋满座,一场由浙江省文联、台州市政府、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主办的“王波书法作品展”隆重开幕。浙江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常务书记陈瑶,浙江省社科联主席蒋承勇,台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叶海燕,中国书协顾问、浙江省书协名誉主席朱关田出席开幕式并为活动启幕。同时,还有来自省、市各有关部门领导和书法界嘉宾一同在现场见证了盛况。本次大展共展出王波先生近年创作的书法作品80余件。内容以历代写台州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为主,风格侧重于行草、隶书而含括楷篆,既有擘窠巨制,又有平尺小品,书风豪迈而不失灵逸,古拙而不失妍美,体现了一种温雅潇洒的气度与劲秀挺拔的风骨,表达了独具特色的人文情怀和台州精神。

  开幕式上,叶海燕、陈光亭、鲍贤伦先后进行致辞。叶海燕指出,王波是当前台州书法的领军人物,是有着自觉担当的艺术家,为台州树立了一个可感、可知、充满正能量的标杆。自担任台州市书协主席以来,不断拓宽渠道、加强交流,扩大台州书法影响力。同时他集书法创作、教育、理论研究、组织工作于一身,从社会贡献角度而言,为台州乃至全省的书法普及与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渺沧海之一粟,羡长江之无穷。”王波表示,值天命之年,习书已逾四十载,感所学如沧海之一粟,他将以此次展览为契机,以“生命不止,求索不已,惟争朝夕”的艺术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追求艺术高峰。

  行草相融 篆隶相聚

  西子湖畔,翰墨飘香。人们聚集一堂,欣赏那笔意相连、墨色相连、节律相连的真、草、篆、隶,如何在浙江美术馆构建了一方书艺新天地;欣赏那宛转而有张力的线条,灵动而不失端庄的结体,佐以完善的章法,流畅的气韵,给人以无限的遐想与心灵的愉悦。

  环顾王波书法作品展,无论是草书还是行书,无论是大字还是小字,无论是楹联、立轴,还是长卷、横披,都显得那么流美统一。如王波行书《厚德载物》给自己的警句一样:“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应该像天体一样运行不息;如果你是君子,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包容。

  做人亦如此,书法亦如此。“王波是一位优秀的书法家,作出这一判断的依据来自他已经呈现出来的成熟迹象。他在创作上已经基本具备了交融会通的掌控能力和发展格局。”浙江书协主席鲍贤伦如是说,在作品集中有篆隶正草行各体书的较为纯正的呈现,并且在总体上形成了清俊明朗的审美倾向。其中尤以草书和隶书较突出,所谓突出并不是指这类作品所占比例大,而是指这类作品实践得有一定深度,即写草书在“今章之间”,写隶书则在“篆隶之间”。

  展厅里,鲍贤伦解释道:王波这样做是智慧的,他在观念上就不把五种字体看作是壁垒森严的“体”,而是提取并强调体内特有的笔势、笔意和笔趣,势、意、趣是鲜活的,如果各字体有“界”的话,那么它可以越“界”游走、交融、生成……王波已有的实践是成功的,当然还有很大的深入空间。

  可以预期,王波在未来的创作实践中,会沿着目前的审美指向,在不同的阶段做量力而行的不同尝试,因此每一阶段都会显得“游刃有余”,而在总体上,则以“小步快走”的方式,一步步逼近自己的审美理想。

  幼承庭训 得意忘形

  台之山水,磅礴郁积;台之士人,群贤辈出;台之书家,以郑虔、柯九思、泰不华、陶宗仪为最著;后生王波,可谓当代浙江书家之佼佼者——家乡台州,成为其笔下书之不尽的源泉。试想,王波四十载如一日在“白云山麓”的书斋里,如何穿云驾雾书写故乡风物!

  幼承庭训,操弄笔墨,王波的书法成就起步于家学渊源,得益于名家亲炙,浸润于文化艺术的涵养,卒成于自身的勤勉与颖悟。在著名书法家卢乐群眼里,他博采众美,融通古今,自成一格。因此,王波的书法作品自有一股文人的书卷气,有一种温雅潇洒的气度与劲秀挺拔的风骨。王波既经受传统师承学习,又接受了现代学院的系统教育,书法五体兼修,以草书、隶书见长。其草书作品,常常将章草和今草通会,动静相生,拙厚而洒脱;隶书作品则融魏碑、篆书、简椟于一体,既高古圆朴又爽朗灵逸。

  与其说王波把书体之间的界限进行打破,不如说是其深厚的文字学、书法美学、综合艺术修养和创作能力的融会贯通,犹如一位武学高手,打通了任督二脉,既让人耳目一新,又在哲理之中。在王波身上,书法早已不仅仅是单纯的爱好和消遣,书法就是他的生命方式,是他联系他人服务社会最重要的渠道和道义所在。

  书学之道 品位悠长

  观其展会发现,王波书法之魅力,在于古拙与妍美兼胜,端庄与流丽相映,意象与抒情互融,法度与气韵并重;在于掬波墨池,弄翰缣素,在书法复兴的大时代坚守情怀,勇猛精进,以清雅俊逸的书风、创作与理论并进的成就,他,已成为近四十年来浙江书坛的第三代中坚力量。究其原因,一如浙江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赵雁君所言:王波的书法创作,秉承浙江书法一脉相承的经典创作理念:以帖为本,以碑为用,注重人文气、书卷气,在法度中表现率意和激情。因而,王波的创作便与他的学术研究相伴而行。

  不欲恣肆笔墨而抒情,怡然自适,展现的,自是王波极其一致的为人为艺的风格特征。这既与他儒雅谦和的品格密切相关,也与潜心笔墨之余十分注重理论研究,并能自觉做到将理论与创作实践紧密结合的高明意识有着非常重要的关联。

  在杭州师范大学教授方爱龙眼中,王波的理论研究于实践中升华,并为自身的创作实践寻求思考的基点与理论支撑。潜心书学,一日有一日之境。于是,如我们所见,王波作书,从文辞内容,到纸张质地、厚薄、颜色到笔性,到用墨,到书风都围绕着一个根本点——和谐统一中合力营造出作品的意境,这一点得力于其综合素养。展览中更有许多自作诗呈现:隶书中堂《经石峪》行草小品《登峨眉山遇雨未果》行草横幅《嵊州行》……融率真、朴拙、自然为一处,别是耐读。是日,透过人流,远远望去,那张红宣纸上飞落的行草《欢喜》两字特别耀眼:皆大欢喜,书如人意。

评分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 ©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关于浙报集团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帮助 ]
江南游报 文博视界 00010 2019-03-28 江南游报2019-03-2800008;江南游报2019-03-2800015;江南游报2019-03-2800009;江南游报2019-03-2800012 2 2019年03月28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