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游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舌尖之旅

文章导航

你,上火了没?

  上火,这个词在国内几乎是万灵的。任你有了点儿什么毛病,随便一个人来,也不必懂得中医,甚至都不必认识你,也不必认识字,一句“你上火了”,就仿佛包含一切,而你听了竟会觉得有几分道理。

  食疗有误区,养生也容易触雷,去火不成会旺火,这是辩证而食的道理。上火究竟是什么?该吃什么好?古人达人,中医西医各有所见。

  你,上火了没?

  ◎ 刘 青

  人云亦云的烦恼

  有一次喉咙不舒服了很久,特地去请教学中医的同学,问他们究竟什么叫做“上火”。结果那位同学告诉我,中医里并没有上火这种说法。有人对古今医学文献进行搜索,发现了“绝无仅有”的证据:在秦汉至民国共计1098部中医著作中,只有清代黄述宁著的《黄澹翁医案》出现过上火这个词——“中秋前一日,右关又有弦数之象,鼻塞,上火,皮外热汗”,说不定黄大夫这接地气的描述,还是来自病人的自述。

  应该说,“上火”的说法纯粹是民间百姓自己的创造。只不过这种发明创造太简单好用了,所以涵盖的病症越来越广。那些实际的经历与经验,就如同滚雪球一样,围绕着上火这个核心越滚越大,竟也成就了最有中国特色的一种病。

  那么,它的出现总该有些原因吧?

  其实最早的时候,“火”并不招人讨厌。火就是热,是能量。在衣食不周的时代,人渴望温暖,彼时或许比火更可怕的是寒。

  在被奉为经典的《黄帝内经》中,主张人必须聚拢能量,这种气受于天,并由谷气而得来,就像温煦的太阳,这气算得上是生命的原动力。

  不想有朝一日,中国人竟拥有了“上火体质”。

  神医扁鹊的邻居阳文请扁鹊帮忙杀牛,扁鹊剖开牛肚子之后,在牛胆里发现了一块石头,非常感兴趣,就把它和药材青礞石放在了一处。正在这时,有中风症的阳文痰壅症犯了,扁鹊要拿坠痰的青礞石给他磨粉服用,做药的人却错用了牛的胆结石。阳文服下药就好了,扁鹊看见桌上的青礞石,发现不幸用错了药,幸运的是“牛黄”问世了。

  扁鹊反复琢磨,牛黄为什么能治多痰?后来终于想明白了——此石久浸于胆汁中,苦凉入心肝,能清心开窍,镇肝熄风。这有形之痰,即是无形之火引起的。

  直到明代,太医戴元礼对“火”有了明确的解释——“扰乱妄动变常之谓火”,身体里的能量一乱,就会生火。另一位明代名医李时珍,在当太医院判的时候,看到庸医排挤良医,不免也上火,最后辞职还乡专心研究本草。在他的《本草纲目》里,有一句重要的话:“火为百病。”

  可见中医是承认有“火”的,只不过不会用简单的“上火”,来解读复杂的人体小宇宙。

  会“上火”的美食?

  如果说火为百病,那吃出火来,不算奇怪。

  偶尔,看到那些美食大咖在微博上分享一些美食,假如发了大块排骨之类的,总会有网友关心地问:“吃那么多(猪)肉不会上火吗?”一般而言,大咖们都会简单的回答“不会”。

  猪肉是一定不会的,因为按照中医对食物四性——“温、凉、寒、热”的区分,猪肉性平。问题在于不宜吃得太多,多吃则助热生痰。有了痰容易咳嗽,人们就觉得是上了火。其实不怪猪肉,要怪就怪人太贪吃。

  羊肉也是一样,绵羊肉性温,山羊肉干脆就是凉性的。人们盛传吃羊肉上火,有许多其实是因为吃的方法不对。比如烹饪过程中放了大量的葱、姜或者蒜,这些东西倒是容易起刺激作用。也可能是烹饪方法与食用过程不合理,导致上火。比如吃羊肉火锅,肉入口时温度过高,烫伤口腔黏膜,而后引起溃疡。你以为是吃了羊肉上火,其实是自己性子太急。

  吃的东西太咸,可能会上火,比如炒瓜子、炒花生,最容易让人喉咙痛,这是经验。另一方面来看,对坚果类或豆类的食物,也可以先别考虑咸不咸,而先想是否为过敏源。有些对花生过敏的人,吃了花生,喉咙肿得比桃子还大,会要命的。排除了过敏源,还要考虑坚果自身的硬度。瓜子、花生这一类东西本身是硬质的,大量咀嚼划破口腔。—旦感染,难免上火。

  海鲜吃多了长痘痘或者引起伤口发炎,因为海鲜是发物。发物这个名称也是民间创造,和上火搭配得极好。吃了海鲜不舒服,最常见的原因,西医认为是海鲜不新鲜了,其次还是因为过敏。如果没有过敏的问题,人在伤口恢复期多吃一些海鲜——这种高蛋白质的食物,是有助于伤口愈合的好事。

  至于有人吃巧克力吃到流鼻血,则是另外一回事了。可可碱有提高血压的作用,血压升高了,有的人会觉得兴奋,有的人则会流鼻血,这是选择食物的错。而总在麦当劳解决一日三餐,就会口角生泡?这却不能怪麦当劳。精制谷物最容易引起人体脂肪的增长和激素失调,诱发口角炎也很正常。人体摄入过多的糖和精制谷物,当体内血糖升高至对人体造成负担的程度,脸上的痤疮——痘痘,同样也会因此加剧。大量摄入淀粉类、糖类的食物,都会造成这个后果……

  对症才能灭火

  假如顺着民间智慧的路,下一步便是治病——去火。

  先来看看百姓用怎样的治病机制:上火与去火。这也很有道理,相当于把人看成一个单一变量控制的灰盒系统,这个系统只要偏离了正常情况(上火了),那么接下来就是去火,只要去了火,人就回归正常。

  有时我们不妨顺着对方的思路看看,但不要让古人的智慧树长偏。关于上火,倒也不必当成纯粹的迷信予以摒弃。将对万事万物的观察,并入一个较为简单的体系,也有它易于掌握,甚至有效的一面。

  中国人对于万物都有二元对立的认识,建立了古老的冷热分类体系。假如在食疗的范畴内讨论,寒性食物与热性食物针对于“上火”,存在着一定的普适性。在中医的食疗方中,凉性食物可以用于治疗发烧、皮疹、溃疡、赤热以及其他好似烧灼的状况,也用于治疗便秘。而从西医的角度看,人们如果有以上症状,通常会归于维生素的缺乏,不信的话,考察那些被归于凉性的食物,通常都富含这些维生素中的一种或多种,尤其是蔬菜。

  去火多吃苦,这样的经验之谈我们都听过。苦瓜、苦菜、苦丁茶,有时火气就真的降下去了,应该恭喜。在现代营养学看来,某人的胃肠功能减弱,苦味食品往往能温和刺激肠胃蠕动,可以增加消化液的分泌。

  另外一个可能有效的食方是“水”。乍听起来,水怎么能是食物呢?明代的食疗家就是把饮用水作为饮食第一大部,放在首位。北方的冬天,只要水喝得少就一定会上火。上火的表现是尿液焦黄。人排出的尿液发出焦黄色,就是说明体液晶体渗透压太高了,身体缺水了。补了水,渗透压回到正常值,民间的说法,就是不上火了。而且水能灭火,对老百姓来说,再天经地义不过。

  以此类推,一些性质温和的食物,诸如鸡、甲鱼一类的,里面可能含有钙、无机物,而且还低卡路里、低刺激,实际是令人体获得了均衡和谐,这被认为是温补而降火的高级范例,对那些不够强健的上火者,显然有益无害。

  令人勉强信服的另一个传说,是关于蜂蜜的。蜂蜜是一种天然食品,可直接被人体吸收,含有超过一般食品的多种营养素,这些营养素有不少跟人体血清浓度相近,对免疫系统来说至关重要。

  总而言之,灭火之道中西不同,不能自行降火,统一灭火的方法更不靠谱。随便打着去火的名头来吃,也许会弄巧成拙,引火烧身。


江南游报 舌尖之旅 00010 你,上火了没? 2019-04-11 江南游报2019-04-1100007;江南游报2019-04-1100008;江南游报2019-04-1100009;江南游报2019-04-1100010;江南游报2019-04-1100006;江南游报2019-04-1100011;江南游报2019-04-1100012 2 2019年04月1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