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游报 数字报纸


00011版:旅游文学

文章导航

在莫干山大教堂流连

  ◎ 孙 侃

  在莫干山大教堂流连

  中国游记名家走进德清采风活动作品选登

  究竟是什么原因,把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如此重要的会议,安排在莫干山举行?位于莫干山中心景区中华山东南坡的莫干山大教堂依然矗立,在群峰之巅俯视万顷绿波。它的造型设计不无奇特,它的功能几经变化,它的经历丰富而奇谲,当然,附丽于这幢老建筑的最难忘、最炫人的故事,当为1984年9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性“中青年经济科学工作者讨论会”。人们以整座莫干山予以命名,称它为“莫干山会议”。

  没错,正是这次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中青年经济学家的第一声呐喊”的会议,才让我们在游览莫干山秀色之时,特意在这已被辟为莫干山会议旧址展馆的大教堂里停留多时,观看相关录像,阅读详实的展板资料,喟叹这幢建筑的敦实和精细,久久未能离去。我们甚至认为,即便已多次来过莫干山,能在这座大教堂细细盘桓,仍不虚此行。

  清光绪十七至二十年(1891-1894)期间,应该是个夏天,美国浸礼会教士佛利甲在一次散漫的旅行中,意外地“发现”了莫干山。这里有古木翠竹、飞瀑流泉,更神奇的是,山下热浪滚滚,山上竟清凉怡人,夜半睡觉还要盖毯子。闻此信息,上海滩那些洋人很快上山圈地筑屋,使它成为世界闻名的“克来阿(消夏湾)”,与庐山、北戴河、鸡公山并称为中国四大避暑胜地之一。至上世纪三十年代,莫干山建起了200多幢具有欧、美、日、俄等国建筑风格的别墅。

  这座由美国人海依士所建、当时被称作“聚会堂”的耶稣教徒礼拜堂,落成于民国十二年(1923)7月,是莫干山3座教堂中规模最大的一座,整幢建筑就地取用当地的优质石头。除了大礼拜堂,还设有幼稚园、藏书楼、阅览室等,教堂底层以下部分还利用山地斜坡,砌成了一个大水池,能蓄水300吨以上。

  我们从面西的大门走进大教堂。仔细观察门洞,依稀可辨上方原有“人民大会堂”五字,这是六十多年前的人们对它进行粗暴改造留下来的痕迹。当时,人们在这里开大会、放电影、举办文艺晚会,闹得不亦乐乎,大大冲淡了这里原有的宗教气息。不过,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大教堂用得最多的是召开会议。据莫干山管理局老员工说,在这里开会,除了场地大,声音效果也特别好,站在台上讲话,甚至不需要麦克风。全国性中青年经济科学工作者讨论会很可能是“慕名而来”。

  1984年9月1日至2日,从全国各地赶来的与会人员,在杭州集中后分乘专车抵达莫干山。打扫干净的大教堂内摆放了排排桌椅,显得隆重又简朴。“当时山上只有这座大教堂,能容得下所有与会人员。”老员工回忆。不过,让不少与会人员惊讶的是,走进会场,那些会前精心撰写的论文未被放置在桌上,所有发言都必须脱稿发挥。光溜溜的会议桌面,是不是对这群青年经济学家的一种特殊考验,是不是改革开放初期学术界一项颇有意味的改革举措?!

  不讲关系、不讲学历、不讲职称、不讲职业、不讲“名气”,只凭投稿论文水平确认是否具备资格,这是作为会议组织者的《经济日报》《中国青年》社和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向全国中青年经济科学工作者发出的参会邀请。短短几个月,大批论文纷纷飞来,1300余篇应征论文被挑选出来,但成为会议正式代表的只有124人,这无疑是优中选优了。这一事实,还能从如下会议代表的名字中略见端倪:朱嘉明、黄江南、徐景安、王岐山、王小鲁、周小川、楼继伟、陈锡文、金观涛、张维迎、周其仁、华生、李湘鲁、孔丹、杨沐、肖捷、高梁……

  会上不发论文,也不允许宣读论文,以免“隔山打炮”念稿子;会上发言更不能泛泛议论,而是紧密围绕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既探讨理论问题,又试图拿出符合实际的具体办法。可想而知,这样的会议必定是开得热火朝天,甚至不乏火药味儿。在莫干山大教室这个庄重恢宏、回音清晰的空间,在美仑美奂的竹径、林丛、溪谷间,年轻的与会代表们白天讨论不过瘾,晚上继续“挂牌讨论”。结果,整整一周下来,高强度、快节奏、“无休息”的会议让一大半人生了病,会议代表张钢还患上了胃出血,倒在了病床上。

  这是一次颇显个性的会议,无疑又是一次成果丰硕的会议。它不仅使一批经济学家脱颖而出,正式走上经济改革舞台,也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重要思路。这可以从大会撰写的数份专题报告的标题上略见一斑:《价格改革的两种思路》《企业实行自负盈亏应从国营小企业和集体企业起步》《沿海十四个城市对外开放的若干问题的建议》《金融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发展和管理股份经济的几个问题》……

  一座由外国人主持修筑的城堡式大教堂,却成了一次无可替代的经济体制改革重要会议的主会场,无论如何,是一则不无奇谲、颇富意蕴的故事。当改革开放已有40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经济发展越发令人称道之时,莫干山会议的历史意义愈加凸显。是的,当我们站在足以俯瞰苍茫大地的高处,才能真正感受锦绣河山的壮丽,感受天地之气度;当我们的目光穿越林海、穿越层层云霭、穿越厚重的时空,方能睹见岁月流变所留下的巨大印痕,睹见现实世界的魅力,以及历史的真相。

  2001年,一场意想不到的大火烧毁了大教堂的屋顶,建筑的上部损坏严重,无法使用。渐渐地,废置不用的大教堂被茂密的林草遮蔽、淹没,令人嘘唏。2018年7月,“莫干山会议旧址修复工程”终告完成,精雕细琢、修旧如旧的修复之法,不仅还大教堂昔日风采,甚至比以前更富神韵。如今,在彩色玻璃拼嵌的穹顶之下,在精美绝伦的廊柱之间,在安谧庄严的大厅里,展出的是莫干山会议的珍贵照片和资料,主席台一侧的闭路电视不停地播放着莫干山会议的录像专题片,把人拉回35年前那段不无激越的日子。静静伫立,回想往昔,感受当今,种种思绪泛上,真让人流连忘返。


江南游报 旅游文学 00011 在莫干山大教堂流连 2019-05-16 江南游报2019-05-1600008;江南游报2019-05-1600007;江南游报2019-05-1600006;江南游报2019-05-1600010 2 2019年05月16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