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不偏不倚,精致生活
![]() |
![]() |
林语堂:不偏不倚,精致生活
文学界的养生体育大师
1938年春,林老先生想把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介绍给西方读者,但因种种原因没有译成。于是便决定仿照《红楼梦》的结构创作一部长篇小说,即名著《京华烟云》。小说结构框架完成后,这年8月他旅居法国巴黎,开始正式动笔创作,每天写15页左右。在紧张繁忙的创作中,他总会注意劳逸结合、运动养生。林老先生对多项体育运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在他上海圣约翰大学求学时,不仅打破了学校一英里赛跑的记录,还身兼划船队领队。年轻时,他还代表中国参加了远东运动会,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对于体育养生,林老有着独到见解。他认为,旅行、玩鸟、垂钓、散步健身等诸方面皆属休闲体育范畴。在他的笔下,沉重的肉身转为了轻灵的舞者,纵有漩涡激流,它仍逍遥自在,从而见证他是一个真正自由而快乐的人,这是其丰产的基础、长寿的秘诀。
钟情一生的垂钓生活
“活到九十九,精神仍抖擞。愿为执竿叟,风雨不知愁。”这该是钟情垂钓者们的共同心声。自古以来,垂钓就是华夏民族一项集休闲、养生于一体的文体活动。在绿树成荫的河边湖畔,选一幽静之处席地而坐,手持钓竿,稳坐“钓鱼台”,专候鱼儿上钩,此时此刻,全神贯注于浮漂的动静,兼之清风拂面,心旷神怡,一身疲劳都被荡漾涟漪的碧波消除殆尽。
大作家林语堂老先生迷恋钓鱼养生,一往深情。他认为,钓鱼的地方空气洁净,环境优美,没有污染,没有噪声,动静结合,怡情养性。他在散文中写道:“钓鱼为何乐?是因钓鱼常在湖山胜地、林泉溪涧之间,可以避开俗务,怡然自得,归复大自然,得身心之益。”由于林语堂先生长期置身于碧水蓝天、诗情画意的幽静环境中垂钓,活动了筋骨,锻炼了身体,疏通了血脉,延缓了衰老,所以,老先生活到八十多岁,便不足为奇了。
在林老看来,养生体育的重要特征便是自由快乐。即便面临着狂风暴雨,面临着惊涛骇浪,也要做到镇定自若,怡然自得。他的养生体育思想,在散步、遛鸟、旅行、登山、打网球、钓鱼等方面,皆得到了充分体现。林老一生崇尚运动养生,不过,钓鱼始终是他的最爱。
一个星期天,林语堂应邀去郊外钓鱼,这一钓竟让他发现钓鱼有着赏画的绚丽,吟诗的飘逸,恋棋的睿知,游览的旷达。从上世纪二十年代与钓竿结缘,林老这一钓就是半个多世纪。他认为,钓鱼是一项高雅的健身活动。
创作之余,他也会经常走出户外,在郊野江河湖海持竿观浮,心旷神怡,一身疲惫和烦恼在碧波中消除殆尽,有益于身体健康。1936年初,夏威夷大学邀请林老先生去执教,教学期间,他时常忙里偷闲去碧波大海进行舟钓,以此放松身体,减少教学压力。休闲时,林老还会时常与华人钓迷们一起坐着钓艇出海钓鱼。他曾在散文《记纽约钓鱼》中写道:“纽约处大西洋之滨,钓鱼为乐的人亦自不少,长岛上便有羊头坞,几十条渔船专载搭客赴大西洋附近各处钓鱼,春季一来,钓客逐多。今天是立春,此处又可以常去钓鱼了。到了夏季七八月间,鲅鱼正盛,可通夜钓。”这次钓鱼,林老的收获不小,其中有两条大蓝鱼,每条足有雨伞一般长,重20多斤,这让他一次便过足了瘾,他说:“这是我钓鱼中最可记的一次。”
时常提着钓竿到郊野,寻一泓清水的湖畔扬竿,从钓竿上获取逸乐。当一条条活蹦乱跳的大鱼钓上来后,他兴奋万分,心里的愉快难以言表。由于他科学安排,有张有弛,精力充沛,身体强健,于1938年8月小说《京华烟云》正式完稿,年末在美国出版发行,一时轰动了世界文坛,许多国家和地区相继翻译出版。
林老先生到过许多国家和地区,每到一国一地,总念念不忘了解当地的鱼情,工作再忙也不忘钓鱼健身。一次,林语堂来到南美国家阿根廷,休闲时驱车去风光旖旎的巴利洛遮湖垂钓。此湖位于阿根廷与智利两国交界处,濒临大西洋,水深鱼肥,是钓鳟鱼的好去处。这天,林先生与他的夫人一起,坐着汽艇慢行拖钓,钓线拖在汽艇后面100余米,渔竿插在船舷上,大鱼吞钩后可见到渔竿摇动,两人稳坐钓鱼船,优哉游哉,好不风光,一路流光照碧,一路拖钓鳟鱼。有时鳟鱼吞钩后跃出水面一米高,一次又一次地出现人欢鱼跃场面,动人心魄,趣乐无穷。事后,他写了一篇《谈海外钓鱼之乐》,他在散文中写道:“夕阳返照,乱红无数,仰天知啸,响彻云霄,不复知是天上,还是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