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游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文旅访谈

《大融合,在行动》文旅大融合系列报道

打造“人文休闲博物馆”
探索全国博物馆文旅融合“宁波模式

  打造“人文休闲博物馆”

  探索全国博物馆文旅融合“宁波模式”

  ◎ 记  者  陈 冲

  ◎ 通讯员  林  磊  项聪颖 褚  楚  摄影 李安宁

  《大融合,在行动》文旅大融合系列报道

  在宁波地铁鼓楼站的甬城惠客厅,静悄悄地立起了一座“宁波博物馆”,具有年代感的瓦爿墙、简约灵动的造型格外引人注目。宁波博物馆用“‘海上丝绸之路’的活化石:宁波”主题展览,在地铁站这块公共区域,给来往的市民及外地游客讲述宁波的历史,讲述宁波的海上丝绸之路,讲述宁波人走向海洋的动人故事……

  “从策展选题到服务设施,充分考虑公众所需,以舒适的方式为游客提供知识服务和浸入式游览体验,焚香、听琴、饮茶……为公众构筑起一种新的文化休闲生活方式。自开馆以来,我们秉持“百姓博物馆”“休闲博物馆”理念,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努力满足公众文化需求。”宁波博物馆馆长王力军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时如是说。

  王力军表示,宁波博物馆要有“大资源观”, “天下文物资源为我所用”的思路,积极引进各种临特展,这也正是这座港城宁波的海洋思维。2018年,宁波博物馆全年共接待观众1196632人/次,荣登“2018宁波公共服务业品牌榜”榜首。

  把老宁波搬上墙的博物馆

  建筑本身是件展品

  2008年12月正式开放的宁波博物馆,在全国130家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属于特别年轻的。它位于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总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由首位中国籍“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王澍设计,建筑本身具有浓浓的艺术气息。

  宁波博物馆以展示宁波人文、历史和艺术为主,是一家富有地域特色的综合性博物馆,常设展览包括《东方“神舟”——宁波史迹陈列》《“阿拉”老宁波——宁波民俗风物展》《竹刻艺术——秦秉年捐赠明清竹刻珍品展》等。馆内藏品丰富,囊括了从史前河姆渡文化至近代以来的珍贵青铜器、瓷器、竹刻、玉器、书画、金银器、民俗等文物6万余件。

  “博物馆是收藏记忆、收集历史的。人们愿意与博物馆的角角落落合影,就是文化认同感与亲近感。在宁波博物馆的游览人群中,有很多人是冲着宁波博物馆建筑本身而来的,其中有的人还将宁波博物馆评价为是一座把老宁波搬上墙的博物馆。”王力军说。

  博物馆的建筑是王澍“新乡土主义”风格的代表作,将宁波地域文化特征、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和现代建筑工艺融为一体,造型简约灵动而颇具创意,建筑本身就堪称是一件展品。博物馆外墙的直壁采用的是浙东地区常见的“瓦爿墙”,呈古旧的青灰色,砖瓦上有当年烧制时留下的符号。

  王力军告诉记者,这些砖瓦绝大部分是宁波旧城改造时留下来的旧物,其中青砖数量最多,年代在明清至民国时期不等,甚至有部分是汉晋时期的古砖。

  文创开发探索建立多元化模式

  注重实用性最大化

  2018年,宁波博物馆完成丝巾、帆布包、便利贴、百福系列首饰等44种28220件产品的开发制作,艺术品商店销售额同比去年增长30.68%。

  2016年11月,正式被列入全国92家博物馆宁波市唯一一家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试点单位。王力军说,文创开发探索建立多元化模式,依托馆藏文化资源,深入挖掘文化资源的价值内涵和文化元素,将文化与当下流行元素有益结合,力求每一款产品具有历史性、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环保性的同时,也将其实用性最大化。

  据了解,自开馆以来,宁波博物馆开发文创产品共计150余种,开发元素主要以馆舍建筑、馆藏器物、地域文化——十里红妆、临特展共四大类。宁波博物馆建筑为首位中国籍“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王澍“新乡土主义”风格的代表作,已经成为宁波地标性的建筑。当前以建筑元素开发了砖纹系列折叠包、留白笔记本套装等产品。

  “民俗类文化产品的开发主要以宁波地区特有的十里红妆传统婚妆系列和民俗用品为背景,这是古老民俗的经典体现。”王力军表示,针对特别展览的临时性元素,实时开发相应的临特展配套文创产品,帮助观众进一步了解和认知展览内容,是对观展效果的有益补充,游客可以通过购买衍生品“留住”展览的故事。

  “以物为本”变“以人为本”

  文旅融合中枢博物馆

  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前沿阵地和旅游发展的重要载体,因兼具文化与旅游的双重功能和属性,使其成为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最佳试验场”之一。国际博物馆协会将2019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确定为“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传统的未来”。

  王力军表示,将博物馆定位为“文化的中枢”,不仅说明博物馆是文化与旅游融合的中枢、古老历史与现代科技充分融合的中枢、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展示现代文明的中枢,更是回望过去与展望未来的中枢。

  新时期中的博物馆呈现出由“重物”向“人、物并重”转变的时代发展趋势,宁波博物馆自觉地将公众放在各项工作的核心位置,从“百姓博物馆”和“休闲博物馆”两大核心理念出发,积极营造全社会支持、互动的良好氛围,把“孤军奋战”变为“全民参与”。

  2018年全年实施青少年探索体验、《东方讲坛》、“博物馆之夜”、“竹洲思远”、流动博物馆、历史文化宣讲团、博物鉴史课程等教育活动共计154场,近5000人参与。

  “宁博好辰光”是宁波博物馆为文博爱好者打造的成人品牌活动,弥补了之前没有专门的成人活动品牌的空白。活动包括新展的导赏、讲座、夜场活动、手工制作等等。

  王力军说,夜场活动深受大家喜爱,比如针对“金玉大明”展览,我们邀请馆里的老师和大家聊了聊梁庄王的故事,又比如文物科技保护中心的马涛同志也针对孔庙礼器展给大家科普了文物修复的二三事。

  除却常设展览,为了让博物馆真正成为展示多样化文明的公共平台,实现其更广泛的社会价值,宁波博物馆每年推出10-20个特别展览,做到“大展不断,小展常有;有展常新、凡展必精”。

  2011年起探索策展两大转变,即由供给为主向需求为先转变、从引进成熟展览向引进展览资源转变;2012年又确立策展“五个一”方针,即每年一个进出境展、一个国内大展、一个国内联展、一个专业展、一个儿童展。做到“策划一个展览、开发一套产品、制作一本图录、开展一次活动、举办一次学术讲座”。

  开馆至今,宁波博物馆共举办各类临时展览130余个。近年来,展览“语言”更加多样,2017年至2018年,让很多观众记忆犹新的以“丝绸之路”为主题的系列展览,展厅设计运用互联网+思维,将数字文化体验产品放进展览,通过“展示、竞技、游戏、互动”过程,实现不同展品、参展方和参观者之间的信息共享,体验共享和内容共建。

  “不少展览更是凭借其广泛的影响成为超越单纯展览的文化事件。”王力军说,如“海丝”精品联展为国内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首个综合性展览,是宁波博物馆整合、利用和联合多城市文物、遗产资源打造精品原创展览的一个成功案例,更是以展览促成国内“海丝”城市联动协作机制的一个创举。

  王力军向我们描绘了“宁波博物馆一日图景”:可以看到来自国内、国际各大博物馆的优质藏品所汇聚而成的展览,也可以在学术报告厅聆听专业学者的讲座;在展馆里漫步时,或许会碰上正在热情讲解的志愿者,彼此交流对城市历史的看法;走累了,就在咖啡馆闲坐一会,可能会遇上热爱摄影的观众,学着拍上几张照片……

  “这样和博物馆息息相关的生活,正在变成越来越多市民的日常。”王力军表示,通过优质的公共服务和丰富的教育活动,与观众走得更近,在当下的时代要求下,不断自我提升,将宁波博物馆打造成新型的人文休闲博物馆。


江南游报 文旅访谈 00003 打造“人文休闲博物馆”
探索全国博物馆文旅融合“宁波模式
2019-06-06 江南游报2019-06-0600007;江南游报2019-06-0600008;江南游报2019-06-0600006;江南游报2019-06-0600009 2 2019年06月06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