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朴初的“养生信”
![]() |
![]() |
赵朴初的“养生信”
蔬食、按摩和“梦想”
《宽心谣》虽非朴老所作,但在许多诗联书信中则体现了朴老的养生观。如他在给友人的信中,有一封几乎完全是谈养生的。他在信中说:“弟今年九十有二,在同辈人中,堪称健者。蔬食已七十年,每日两菜一汤,饭二两左右;每晨起床前摩腹二百次左右,消化系统良好,所谓养生之道唯此而已。”近有诗云:“不知肉味七十年,虚度自渐已九十;客来问我养生方,无他奉告惟蔬食。质诸姚先生或亦暗合道妙欤,弟仍住医院,遇有重要活动,向医生请假外出。此间医护条件好,亦可以略避人事烦嚣耳。”从中亦可窥见朴老蔬食、按摩和“梦想”的养生之道了,当时,朴老已九十有余,这样的高寿,想必与他正确的养生观不无关系了吧。
蔬食,指蔬菜水果和五谷杂粮。朴老自20岁起即以蔬食为生,这是他享寿93岁高龄的一大缘由。按摩,则以中医的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用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生理、病理状况,达到理疗目的的方法。这两点足可看做是朴老养生的基石了。
针对朴老的养生观,养生学专家姚品荣先生说,“这些养生内容很实在,很全面。按摩是运动,素食是营养,梦想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撑。”他认为,精神是最重要的,“一个人没有梦想,精神就振作不起来,就谈不上健康长寿了。”这些坚持看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一个人一生中能做到一条或是两条兴许是有可能的,三条都做到就困难了。像朴老那样,持久地坚持,就更难了。”
心宽体健 无愧无憾
朴老曾写过一副对联:“蔬食七十年,未尝不饱;曲巷半世纪,足以忘忧。”上联主要也是指饮食以蔬食为主,下联则谈到自己的深居简出,清贫闲适的生活。先生曾说:“高官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寿,高寿不如高兴。只有高兴是现款,其他都不过是支票而已。”一位如此满满童心的老人,笑到了九十多岁的高龄。除了“宽心谣”,提及心态之于养生的影响,先生还“感悟有七”。
一、活着:日出东海落西山,活一天,少一天。过一天,乐一天。乐一天,赚一天。
二、高兴:高官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寿,高寿不如高兴。高兴了就好,只有高兴是现款,其他至多不过是支票而已。
三、自己的:地位是暂时的,荣誉是过去的,健康是自己的。
四、不一样: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限的,子女对父母的爱是有限的;子女有病,父母揪心,父母有病,子女对父母问问、看看就知足;子女花父母的钱,理直气壮,父母花子女的钱,就不那么顺畅;父母家也就是子女的家,子女家可不是父母家;不一样就是不一样,明白人把对子女的付出视为义务和乐趣,不图回报,一心想回报,就是自寻烦恼;
五、指望谁:养病指望谁?指望子女,久病床前无孝子;指望老伴,自顾不暇,无能为力;只能指望钱,用钱养病。
六、怀旧:常想一二忘九八,健康长寿样样有;老当益壮天地宽,满目青山松和柳。
七、直面死亡:生老病死,自然规律,人人平等,要有思想准备,一旦策小鬼来叫,无牵无挂无语,跟上走就是了。
晚年,朴老自作遗偈云:“生固欣然,死亦无憾。花落还开,水流不断。我兮何有,谁欤安息。明月清风,不劳寻觅。”表达了自己达观的人生态度以及淡泊宁静志存高远的人生追求。
朴老的一生虔心向佛,慈悲为怀;甘于清贫,乐于奉献;于国于家于人于己,皆达到了无愧无憾的地步,这也是其人生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