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游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旅游文学

文章导航

从一条江看山水古村

  从一条江看山水古村

  ◎ 鲍尔吉·原野

  中国大,好山好水多不胜数。但说到山水好又有名的人记载的地方,就不算多。究其原因,一是古代先贤没到过那个地方,二是先贤的诗文没有保存下来,三是那里的山水经过了岁月淘洗,如今已然看不到什么美景了。现代人看一处风景,总想知道古人来没来过这里,他们是怎样描绘这里的而面对同样的风景,人往往想与他人,尤其是古人交换心得。古代识文断字的人原本就少,用文字吟诗作赋的人尤其少。文字或者说诗文,掌握在极少数知识分子手里,他们比凤毛麟角还要稀缺。

  前面说,这样的景色不算多;但在永嘉,可以看到三者俱全的风景。永嘉的风景之好,古已有之。它的名气不止在明清,也不止于唐宋,远在南北朝时期就曾远扬。南朝的陶弘景在《答谢中书书》里面说,永嘉“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所谓古来共谈,便不是一个人在谈它的美景,也不是一个时期谈它的风光,而是古今之人不间断地欣赏、赞叹它的秀色。有哪些人在赞叹永嘉呢?从资料看,中国山水诗的鼻祖谢灵运曾在永嘉任太守,为这里写下美好的诗句。著名书法家、诗人王羲之当年也是永嘉太守,在此地留过墨宝。其后,诗人李白向往谢灵运丰神,为永嘉写下“青樟忆遥月,绿罗愁猿鸣”的诗句。苏轼称“自言官长如灵运,能使江山似永嘉”。可见这片山水撑得起“古来共谈”的美誉。

  永嘉山水,首推楠溪江。楠溪江没有狂风巨浪,也没有浑浊的泥汤,江水清澈温柔,远看颜色浑似鸭头绿。游人在江上观景,坐的是名为“蚱蜢船”的小舟。乘船四望,江边的山峰并非高耸入云,太高的山会挡住阳光和风景;楠溪江的江面,也不是宽阔无际。它的山高与江宽刚好适合旅游,适合体悟江南秀色的含义。蚱蜢船上只坐我一人,船老大站在船头撑蒿行水,他穿的草鞋尖头缝两只红缨球,甚有古风。小船慢慢往前走,不远处雪白的水鸟围绕着山崖飞翔。

  楠溪江两岸的山崖如刀削斧劈,倒影映在江上,十分险峻。这种险峻与温柔的江水结合为一体,构成了别样的风光。楠溪江风景区属于雁荡山世界地质公园西园区,来此可看江水、看山崖,还可看瀑布。沿楠溪江行舟,能见到五十多处瀑布。雪白如练的瀑布从陡峭的山崖冲激而下,十分壮观,观者不时发出惊呼。人们为什么喜欢看瀑布?我们平时看到的水往往在脚下,往往很平静,但瀑布颠覆了这一切,自上而下。这是审美习惯的改变。楠溪江的瀑布不唐突,在飞流悬挂的山崖四周,还有茂林修竹、野花飞鸟;下面承接瀑布的并非水潭,而是苍碧缓流的楠溪江。观者在江上观景,可以移动位置,看瀑、看树、看更高处的流云,然后把目光收回,看船边温柔的清波。楠溪江江岸的树林是可看的好景,两岸栽了三万多亩树,苍松翠柏,绵延不绝。据科学家探查,此地有一千多种植物,植物们在这里找到了自己最好的家,没有污染,没有喧哗与嘈杂。人们爱说一个词“人间乐土”,人间倘若有乐土,也一定是植物、动物的乐土,还是水资源的乐土。没有这几样东西,或者说几个要素,人乐不起来——人无法独乐,只能在环境中乐。当人类、环境与万物达成共生体时,万物都会获得恰当的生存方式,之后,人才能把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称之为“乐土”。

  永嘉的古村落也很有看头。随着岁月变迁,许多古村落都灰飞烟灭了,偶尔可在永嘉等地看到保存完整的古村落。并不是所有古村落都值得看,如果仅是破败的房屋、凋敝的院落,看不到其中文化信息,那只能叫落后。古来永嘉是中原名门望族的迁徙地之一。所谓“名门望族”,其一,他们拥有雄厚的资金;其二,他们有文化积累。所以这些名门望族在永嘉建造的房屋有规模、有品味。此地的芙蓉村始建于宋,元代重修,至今村里还保留着六百多年前的聚落规划形态。芙蓉村的道路交汇点处有平台,当地人称之为“星”,水渠交汇点有方形水池,称为“斗”。这个村的“星”与“斗”加起来,一共是七星八斗;九条街巷,五纵四横,十分可爱。除了芙蓉村,这里还有岩头村、枫林村、长河村、苍坡村等保存完好的古村落。

  最初,游客们总想看皇帝的陵墓,看名山大川,而现如今,人们希望看到古代平民的生活。这是一种进步。毕竟皇帝的生活跟大多数人没什么关系,如果人们想要了解自己祖先的生活,莫过于去寻访那些平民居住的古村落。在古村落里,我们可以回想六百年前乃至一千二百年前的时光,看到古时的一砖一瓦、一石一木,抒发思古之幽情。村落——而不是陵前或山顶——才有人的痕迹和人的气息。身处匮乏与封闭的社会,所有人都想冲出樊笼奔向远方。而现代化到来之际,譬如说互联网来到每个人身边的时候,我们忽然发现自己真正向往的竟是古代,是陶渊明式的生活,是清泉、是流云、是鸡犬之声相闻。好在永嘉还有这样的地方。


江南游报 旅游文学 00009 从一条江看山水古村 2019-06-20 江南游报2019-06-2000008;江南游报2019-06-2000009;江南游报2019-06-2000011 2 2019年06月20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