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位于上海普陀区金沙江路附近的师大二村,是徐中玉先生的家。先生在世时喜欢在朝南的房间读报、剪报,阳光落在书桌上,墙上照片里的他,扶着拐杖,高大挺拔,白衬衫黑皮鞋,虽年过百岁却依旧精神矍铄。回首过去,先生好像对走过的风雨之路并不在意。静,该是这位人瑞生活的主旋律。
不慕奢华,仁者风范
可能是多年静心专注研究学问的原因,让徐中玉对生活条件变得没有了追求。他的节俭已让人不能理解了,甚至他身边的一些人都说他是个守旧的老人。
徐先生一生生活简朴,他的衣食住行无不体现了这一点。先生不吸烟、不饮酒,不喝茶;住的房子仍是几十年前学校分配的公房,子女为他买了新房,他说在老宅住惯了,不去;家里的物件,几乎前面都要填上一个“老”字:老式衣柜、老式电冰箱、老式桌椅、老式沙发、老式茶几、老式床……他很少穿新衣服,一件大衣穿了好多年,子女让他换,他却认为衣服没坏,可以继续穿,坚持不换。就连几块钱的袜子,也打上了补丁,据说被保姆给扔了后还是被他捡了回来继续穿;吃,也是平平常常的饭菜;出行,能步行的坚持不坐车。
如此简朴的生活,令人赞叹,而他却一下子拿出100万元,捐给华东师大中文系,用以资助贫困学生;仁者之风,令人景仰!
不求厚味,无欲则刚
徐教授在饮食上没有特殊之处,和好多长寿老人一样,饮食随意,除了新鲜时蔬,像牛奶、鸡蛋、包子等都吃。每天,必吃两瓣甜大蒜和一小碟油炸花生米。工作之余,他还爱吃些饼干或小点心,补充一下体力。
先生并不吃什么特别的补品,连30元一斤的虾他都认为是“奢侈品”,日常生活都是粗茶淡饭。
清淡,是先生饮食的主题。对饭量,先生也没有具体定额,很是随意,但不会多吃,感觉有些饱了就会放下筷子。米饭、 面条、水饺等,先生会经常换着吃,他说:“我喜欢自己爱吃的东西和多变的吃法。而今富贵病如此多,大多与吃得太多、太油腻有关。”这些,或许正是先生有别于人的独特饮食习惯吧。
坚持锻炼,不懈追索
先生每天定时到楼下小区或附近的公园散步,这一习惯坚持了20余年;他认为,多运动多思考非常有益处。长期运动不仅锻炼了先生的筋骨,更活跃了思维。
在徐教授家中,能看到最多的就是书。用他自己的话说:“新书都没地方放了,连吃饭的地方也没了。看书学习是我一辈子的工作,搞学问更是我的使命。这些年文学发展有不少进步,但还很不够,还要与时俱进,做得更好,要有新作为、新创造。”据徐教授自己讲,他每天6点多起床,一天里有看不完的书。有时候,还摘抄一些资料。
最让人感动的,是先生晚年身体尚好时,还会戴着老花镜或拿着放大镜,为自己写过的、编过的、出过的书纠错。他说,有不少地方他想做却没做到,还有些没做好,这让他过意不去。“在有生之年,我还要继续努力”。
先生一生历经坎坷,饱尝磨难。但他始终坦然面对宠辱得失,以积极的人生观走过了一道又一道坎。在友人赠送的紫砂壶“中玉壶”上,先生欣然题写了“热爱生命,但求无愧”。被问及长寿秘诀,他总爽朗一笑:“仁者寿”,想必,这也该是最好的答案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