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游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文旅观察

文章导航

  你去过江苏南京的秦淮灯会吗?人头攒动,流光溢彩,一面有穿越时空的错觉,一面又有充满时代气息的暄腾。那时你不会觉得那一盏盏花灯是非遗文化上的符号,而是会感慨:这就是生活。

  还有江西景德镇的古窑,自从黄杭高速开通了之后,每周末从杭州去景德镇的人明显增多了,去淘一些陶器,去感受一下围绕着古窑的生活。那种淘宝的感觉,让景德镇的古窑有了实实在在的诱惑。

  还有江西婺源,很多人都是因为婺源的油菜花认识它的,但是江西婺源远不止油菜花,它悠久的徽商历史在这里遗存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像徽剧、歙砚、婺源三雕等。在乡村旅游发展的同时,婺源的文化跟着乡村的美景共同发展。

  还有福建龙岩的永定土楼,湖南长沙的非遗馆,四川凉山的彝族火把节,陕西韩城的文史之乡,湖北十堰的七夕文化等等。

  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呢?

  在这些案例里我们可以发现这些非遗项目都是扎根土壤,和这块土地的历史文化和当下时代融合发展。

  例如,景德镇的古窑。生生不息的江西景德镇手工制瓷工艺承载着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哲学智慧。为传承展现国宝非遗,景德镇古窑恢复传统制瓷作坊与红店,并复建复烧瓷窑,使景德镇古窑景区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成为代表千年瓷都的一张瑰丽名片。

  在推动非遗和旅游融合的过程中,古窑不仅关注生生不息延续下来的非遗的活态呈现,更重要的是让已经消失的文化惊喜再现。11座不同时期的典型瓷窑的复烧探索告诉人们,文化的延续抑或消失,不只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在新时代、新需求的支撑下,完全可以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保证文化本源和旅游体验之间的有效衔接也是一大特点。

  以秦淮灯会为例。

  秦淮灯会有“天下第一灯会”和“秦淮灯彩甲天下”之美誉。自举办以来,不断开拓创新,通过灯景融合、文娱同步、招商联动、科技支撑等有效举措,将非遗项目与“吃住行游购娱”旅游要素深度结合,成为秦淮旅游的核心支撑和代表作。他很好地践行了“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这一文旅融合的原则要求,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中,坚持体验式传承、系统性谋划、品牌化发展、全面性融合的发展路子。目前,秦淮灯会已经成为我国持续时间最长、参与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民俗灯会和具有广泛市场影响力和知名度的节庆活动。

  我们可以看到守护非遗文化多样性,往往会带动旅游差异化的发展。

  如婺源通过油菜花吸引了国内外游客,而在各地油菜花大发展的浪潮里,他又开始挖掘婺源的文化内涵,将徽剧、傩舞、抬阁、地戏、灯彩等非遗项目展示融入到参观游览项目中,推出了严田古樟民俗园、篁岭民俗文化村、茶马古道文化园等一系列文化展示体验类景点。到目前,徽剧、歙砚、婺源三雕等非遗项目都已成为婺源旅游景区内的核心资源、热门资源。

  在文旅大融合中,婺源将非遗与旅游景区、研学游等融合,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非遗旅游融合发展之路。

  正是这些地方特色鲜明、文化艺术价值显著的非遗资源提升了婺源旅游的满意度和复游率。

  非遗文化的过度本地化开放或者过度开发,经常让非遗旅游走进误区。如何解决非遗文化和旅游融合过程中本地化和开放性的问题是旅游规划中就需正视的问题。

  这里我们看看湖南雨花非遗馆。

  湖南雨花非遗馆聚集了中国书法、剪纸、皮影戏等10个世界级非遗项目,湘绣、蓝染技艺、苗绣等国家级非遗项目55个。馆内非遗传承人广收学徒,免费传授非遗技艺。雨花非遗馆首创中国“非遗+”活态传承发展模式,将非遗及其衍生品与现代生活和市场接轨,致力于将非遗融入现代生活,让雨花非遗馆成为市民游客朋友“家门口的诗和远方”。

  湖南雨花非遗馆这一案例的突出之处在于通过社会化的策划与运营,构建起了非遗传承与传播功能兼备、本地居民文化消费与中外游客旅游消费并存的城市文化空间,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向民间生活的回归,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产业、文旅融合的发展。

  大融合彰显新生态。无论是秦淮灯会,还是景德镇古窑;无论是婺源的乡村旅游,还是浙江东沙古渔镇;无论是福建龙岩的永定土楼,还是湖南的雨花非遗馆;……非遗文化不该是孤芳自赏,而应该在文旅融合中发挥“+”的作用,从而形成新的文化旅游生态链,相互促进,相互推广,共同成长。


江南游报 文旅观察 00004 2019-06-27 江南游报2019-06-2700011;江南游报2019-06-2700009;江南游报2019-06-2700012;江南游报2019-06-2700010;江南游报2019-06-2700013;江南游报2019-06-2700014 2 2019年06月2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