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威尔士国家博物馆与威尔士一个帮助无家可归者的慈善机构沃里克曾合作策划了一个名为”Who Decides(谁说了算)”的大型当代艺术展。
10位完全不懂艺术而且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在馆方的指导和辅助下,不但直接选定了所有展品、撰写展品介绍、完成安装和布展,还一手包办了活动策划、公众邀请、品牌宣传及现场接待等所有展览活动,在10个月的展期内,有96,000名观众到场参观,留下了9,000多份书面好评。
这是《为藏品赋能》报告中提到的一个案例,其实它指出了目前大多数博物馆面临的问题: 艺术有什么用?艺术跟你有什么关系?艺术家是什么?你能成为艺术家吗?艺术谁说了算?
同时,英国博协调查发现,英国有近2000家博物馆,在藏品政策方面普遍临以下挑战:
作风过于封闭。长期以来,博物馆强调对藏品的保存和记录,弱化了对公众的可见性以及藏品自身的可用性,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也有所忽视;
缺乏与社会的关联。在观众口味多元化的今天,如何提升内容的相关性以吸引更多的观众,会是一个严峻的课题;
藏品规模超出能力。藏品规模越来越大,人手、资金、场地等资源却严重不足,文物保存在博物馆内,有时并非更好而是更差;
数字化程度不足。数字时代的一个明显特征是:“如果一个东西在网上找不到,那它就不存在”。从这个角度说,博物馆藏品(甚至博物馆本身),对大多数公众而言,就是不存在的。这一情况必须得到改变;
管理资源保障不够。持续多年的资金短缺,博物馆行业的人才流失严重,宝贵的知识和技能也随即消失。
是不是和我们国内博物馆的现状也很相似呢?
面对挑战,英国博协提议从提升馆藏品的赋能性、相关性和动态性三个方面入手:
1,赋能性。指利用藏品凝聚社区人民,帮助人们理解历史,获得智慧,追求健康与幸福。博物馆是少数保持高度社会公信力的机构之一,应该发挥更积极的社会作用。
2,相关性。博物馆和谁有关?这是个问题。来参观的人,没来参观的人,在网上评论的人,或者仅仅是给点了一个赞的人,可能都是相关方。博物馆应该利用多元化的藏品,来连接多元化的观众。
3,动态性。确保藏品被妥善管理,线上线下都可接入。资源接入并不仅仅等于藏品数据化后提供在线查询,还包括提高线上观赏的体验,乃至有必要专门研究线上策展。
简而言之,就是在运营生态链中,改变博物馆的现状。
原有的收藏政策和运营模式在新时代已难以为继,需要进行变革。这是或许全球各国博物馆行业面临的普遍问题。
自1905年张謇自费创建中国第一座现代博物馆以来,我国博物馆已经走过了百余年的发展历程,其地位也从早先的“开民智”之场所,沦落到如今的城市“摆设”。
如何让博物馆重新“活”起来?
故宫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从数字故宫到故宫淘宝,再到故宫游戏、故宫社区...故宫博物院已搭建起以故宫官方网站为核心和主入口,由网站群、APP应用、多媒体数据资源等各种信息组成,线上、线下互通互联的聚合平台。
2016年以来,故宫先后与阿里、腾讯、凤凰网等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一方面在天猫开设了官方旗舰店,主要有门票、文创、出版三个板块;另一方面和腾讯游戏推出基于故宫文化的大型游戏,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双方合作更是介入到动漫和文学的创作,包括微电影的创作中;另外,还和凤凰网合作,利用AR、MR、3D等手段传播故宫文化。通过一系列的战略合作,故宫有望成为真正的“世界级的超级IP”。
而在国内,博物馆触摸新网络的不止故宫一家,2017年上海市开设网站的博物馆共68座,策划数字展览58个,开通微信、微博公众号的109座,全年利用新媒体发布信息共8672条。互联网让古文化重新“活起来”已成为共识。
当然藏品“活”起来的“活”,应是“激活”的“活”。只有当文物激活了人以后才算是真正的活了起来。
所以,除了运用好互联网之外,博物馆还应该和周边社区将进行更深入的互动,保留“神庙”的收藏属性,获得“公共场所”的一切特质,在未来城市生活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最值得关注的是,结合文旅融合的大市场环境,博物馆发展将进入快车道,“非营利”中蕴藏着旅游、酒店、餐饮、地产、教育、创意等产业的巨大商机:知名博物馆可以为区域带来强大的认知价值,为地方提升软实力、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吸纳人才发挥窗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