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游报 数字报纸


00011版:舌尖之旅

文章导航

  茶树原产中国西南,用茶、饮茶也都从中国开始。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以“茶”解毒,这可能是以茶当药的开端:至晚在汉代文献中“茶饮”已开始流行。意外的是,茶被作为食料,可能并不晚于煮茶、饮茶。由西汉刘向整理的《晏子春秋》里,提到过美味的“苔菜”,被茶圣陆羽引作“茗菜”,说明很可能那时的人已开始吃茶。此外,西晋时期的茶粥,也是闻名的小吃。无论喝茶与吃茶谁来得更旱,都说明茶的味道早已深入人心。

  单说吃茶的事,必须料茶同调,滋味互益。首先,选茶是个关键。比如孔府菜中有道历史悠久的茶馔——“茶烧肉”,挑中的是茉莉花茶。许多人不喜茉莉花直白浓烈的香气,嫌弃她俗,连带茉莉花茶也不待见。北方人爱喝的茉莉花茶,南方称“香片”,香片二字便略带鄙薄之意——因为连茶都算不上嘛。然而,与肉同烹,那“浓、香、烈”的气息,突出了菜肴中茶香的浓度,又恰与肉类的脂香协调。

  将带皮硬肋半斤,斩成核桃大小的方块儿,取香片八钱,沏茶一碗,备好后起锅,煸香葱姜末,下猪肉、撒黄酒,加盐翻炒。炒到五成熟,加入沏好的茶水,再改小火慢慢烧,烧到八成熟。然后把火力加大,再拨入茶叶拌炒,稍微给一点儿炸好的花椒油,可以平衡涩味,即可出锅。茶烧肉的颜色秀丽,不像红烧肉那么红腻,嗅之清香、食之味鲜,绝不腻人。

  凡用茶入菜的,要突出茶味,必不能吝啬茶叶。以清香见长的杭州名菜“龙井虾仁”竟也如此,龙井价格不菲,可必须舍得。据说当地厨师从苏东坡的名句“且将新火试新茶”里,悟出这道菜。将上好的河虾剥出虾仁,热油烹炒,在恰当的火候,将泡好的一碗龙井茶汤倾下,喷酒、撒清汤、下盐,一气呵成。

  关于“龙井虾仁”的来历,尚有一段传说。说是清明时节,乾隆皇帝一次便服游西湖,来到龙井,忽然下起大雨。为避雨躲进一户农家。农妇以新茶招待。乾隆喝过清香味醇的龙井新茶,赞不绝口,便趁农妇不留神,偷了一把装进衣袋里。雨过天晴,乾隆走出农家,继续游山逛景。时至傍晚,又饥又渴,进了西湖边的一家酒店。吃喝之后,颇想饮茶,忽然想起偷来的龙井茶,即唤过店小二,从衣袋里掏出茶叶,叫其泡茶。老板正在烹制“炒虾仁”,一听皇上到店,大惊失色,手足无措,慌乱中误把店小二拿来的茶叶当作葱花放入锅内,加入黄酒,颠炒片刻,倒入盘中。店小二也未察觉,便战战兢兢端到乾隆面前。乾隆一看虾仁白玉晶莹,茶叶翠绿欲滴,色泽典雅,香气清幽,夹进口中更觉香嫩鲜美,胃口顿然大开,不禁连连叫绝,竟忘记了喝茶。后来杭州的厨师将此菜不断改进,遂成为传统名菜“龙井虾仁”。据友人说,如今到西湖的中外游客,“龙井虾仁”成为他们必尝的美味佳肴。

  曾经有位南方的美食家评价龙井虾仁,说吃它的感觉“就像舌头抵到了春天的苏堤上”,使人一下子感到,芬芳的新茶香气汇入虾仁的鲜香,扑面而来。由此可见,成就此菜,非得茶汤至浓,仿佛茶卤一样。假设只像饮茶那样泡的,等于炒虾仁里倒入一碗剩茶水,再被热锅一烤,绝不会好吃。推而广之,假若一碟子龙井虾仁上,就只三五片茶叶,那便恰如好汉鲁智深说的,嘴里能淡出个鸟来。

  说起茶馔、茗菜,似乎天生带着文人的雅气。“龙井虾仁”如此,苏菜中的“香炸云雾”,名字更是雅得不行,皆因主料是云雾茶尖而名。

  平日,见人常用茶叶熏制食物,可以清蒸或者煮熟的鱼、蛋、肉类,大都可以熏着吃。由于熏之前食物已经做好,所以它们还是所谓的“快手菜”。家里来了客人,迅速就端得出手,例如熏鸽蛋。鸽子蛋不大、容易熟、有营养,也好吃,一上桌二十只起,作为餐前下酒的小菜,吃起来十分过瘾。

  鸽蛋连壳煮熟,用冰水浸透后剥净。以五香料、酱油、糖与好清汤制成卤汤来煨鸽蛋,使其入味,而后架熏锅。把大量茶叶、剩饭和红糖拌匀后铺在锅底,以大火烧至锅冒烟后,放上蒸架——甚至一把筷子都行,再将鸽蛋放上,加盖用微火熏,仅仅熏几分钟,香气已经极妙。褐亮的外皮散发出宜人的茶香,入口又软软糯糯的,混合着五香料的复合味……这样的熏鸽蛋与卤的茶叶蛋相比,更加清馨而美妙。

  以茶入馔多佳肴,可惜现今的人,大多不懂如何去吃。茶膳之香、之美、之讲究,与饮茶一样,“品”字当先。


江南游报 舌尖之旅 00011 2019-07-11 江南游报2019-07-1100010;江南游报2019-07-1100006;江南游报2019-07-1100012;江南游报2019-07-1100011;江南游报2019-07-1100013 2 2019年07月1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