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湖之历史,水之文化,人之迁衍,剑之精神,侠之魂魄,文章之繁盛,商业之通达,节义之彰显……继2017年文化散文集《大湖纹理》之后,中国游记名家、江西作家凌翼行三万里路,跨越六十余县,以脚踏实地的行走和对史实的精微思辨,细述鄱阳湖地理之发展与变迁,2018年以一部《赣鄱书》勾勒江西文化之个性与气质,描绘出一幅独特的江西地域文化长卷,引人入胜。为此,本报《旅游文学》专版记者对凌翼先生进行了专访。聆听他对《大湖纹理》、《赣鄱书》这两部旅游地理作品集创作情感,在他的足迹和笔迹中,领略江西历史文化的魅力!
记者:凌翼老师,您为什么想到要创作《大湖纹理》、《赣鄱书》这两部游记散文作品,创作的初衷是什么?
写作是我从小就有的理想。随着岁月流逝,我一边工作一边从事诗歌和小说的写作。2013年,我决绝地辞去了北京一家期刊社的工作,回到生养我的江西土地,开始新的创作生涯。说老实话,下了那么大决心,到底以什么为写作对象,成为我心底的困惑。
经过慎重考虑,我将目光瞄准了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鄱阳湖是赣鄱地域文化的核心,千百年来积淀了太多的文化,但至今没有一部全面系统的挖掘鄱阳湖文化的书籍,我觉得投身其中,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自己将创作方向投向鄱阳湖,是我创作的一个转折,也是一个新的起点。一开始,我对鄱阳湖并不了解,但随着我不断深入探足,经过四五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大湖纹理》《赣鄱书》这两部作品。
记者:这两部作品的主题内容能否向我们读者介绍一下,它们有什么关联,内容又各有什么侧重和不同?
《大湖纹理》《赣鄱书》这两部书,其主题内容都是反映赣鄱深厚的历史文化,两书对赣鄱文化进行了纵横交错的解剖。
《大湖纹理》全景式地展现了江西地域文化图景,像一幅波澜壮阔的山水图画,深邃而辽阔。鄱阳湖流域是一带一路的摇篮、中国儒教中兴地、中国佛教兴盛地、中国道教发祥地、中国文学开宗立派地,是长江经济带承东启西的重要一环,我用今天的目光洞穿浩渺的历史时空中,一字字、一行行写就了这部被誉为“全新的鄱阳湖史诗”的作品。
《赣鄱书》围绕赣鄱地域的地理、历史、文化,试图将散布的史料,一一黏合并重新构建。历史有时候是一口深邃的井,需要我们做探幽烛微的深层挖掘,从湖之历史、水之文化、人之变迁、剑之精神、侠之魂魄、文章之繁盛、商业之通达、节义之彰显,力求全景式地呈现鄱阳湖的精神气质和文化脉络。
记者:在这两部作品中,有很多的内容是写鄱阳湖,可以看出您对鄱阳湖是有特殊的情感,近年来您是在用一种什么样的方式记录鄱阳湖的历史,和这片土地上生生息息的人和事?
对于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无论以什么方式来记录它都是不过分的,因为它孕育的赣鄱文化,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外人可能不知道,江西版图五江汇鄱阳湖是一种怎样的壮观景象?鄱阳湖汇聚了江西版图97%以上区域的水系,可以用一句俗语“肥水不流外人田”来形容。我的家乡是赣西一个偏远的山乡,门前的小河不舍昼夜奔向远方,就是朝着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流去的。鄱阳湖既是江西的内湖,又是江西连通外界的一个通道,它融汇和承接江西五河之水,又承担着将五河之水推向长江的重任。从文化意义上说,江西文化既有内在的封闭性,同时又兼备外在的延伸和拓展性。
对于鄱阳湖和五河,书写历史时,我是以一个后来者仰望前贤的姿态抒写这方土地上诞生的人事的。今天,我们不能忘记历史。我们生活的当下,也将成为明天的历史。我们自己也将成为历史的参与者、建设者和书写者。
记者:据了解,您在写鄱阳湖前是走过了3万余公里的路程,走过鄱阳湖流域60余县,是什么力量让你有这个决心,在这个过程中您有没有遇到什么艰难,最后又有什么收获?
对于脚下的土地,我怀有一股勃发的激情,我恨不得用自己的脚步丈量地球上的每一寸土地。我写到的每一个地方,都想用“脚力”去践行,似乎只有“脚力”到达了,才能形成自己鲜活的“笔力”。我相信,“脚力”所到之处,总能有新的发现,与坐在书斋中的写作有着本质的区别。
每次行程,走到的每一个地方,我都会眷念这方山水,迟迟不愿离开。我热爱这片土地,热爱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我愿意亲近土地,亲近人民。也只有如此,自己的文字才会有生命和活力。
行走的过程,肯定也遇到过艰难。比如,车子不小心陷入到泥泞的道路中间,最后是当地的老百姓帮我推出来的;还有一次,车子在高速公路出了事故,车子差点报废,修理费就花去了两万多元……但任何的艰难,都没有阻止我前行的脚步。至于说到收获,一步一步的行走,认识了脚下的土地,亲近了脚下的土地,心胸间会涌现无数的山水,那些高耸的山峰和奔涌的流水,成为我不竭的文字。
记者:江西从宋代到明代中期,文学和文化都非常繁荣,江西成为当时中国文化的高地。你是如何看待历史上江西的文化地位,哪些值得我们记忆和传承的?
江西文化的高峰在宋代和明代前半叶,也代表了那一时期中国文化的一个高度。如果要我总结的话,我认为是那一时期江西交通的发达,从而影响经济发达;经济发达从而影响文化发达。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江西鄱阳湖和赣江是当时南北大通道——“水上京广线”的黄金段。在水运时代,鄱阳湖发达的水系注定成为交通运输的黄金水道,江西自然成为丝绸之路的出发地,比如景德镇的瓷器、遍布江西各地的茶叶都是那个时期世界贸易中最重要的“中国制造”。有了雄厚的经济支撑,江西也当仁不让地成为全国书院最多的省份。书院多,说明学习氛围好,读书人多,从而形成人才辈出的井喷现象。
江西作为儒教中兴地,宋代理学就是在江西落地、生根和开花、结果的。宋代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周敦颐在江西大余收徒传道,弟子程颢、程颐后来成为理学的奠基人。“二程”理学思想后来又被两个江西人发扬光大——朱熹成为集理学大成者;陆九渊成为“心学”的开山鼻祖。理学发展到明代,程朱理学开始衰微,陆王心学成为显学。王阳明在江西这方热土建功立业,又使心学这一学术思想登峰造极,成为无数人膜拜的偶像。此外,江西是中国文学开宗立派的地方,影响最大的当属“江西诗派”。宋明时期江西诞生了欧阳修、曾巩、王安石、黄庭坚、文天祥、汤显祖等文化巨人,他们天才的劳动影响了中国文化的走向,至今仍然深刻在我们的记忆之中。
记者:凌翼老师,我们知道江西有很多名山大川,作为江西籍的中国游记名家在您的心目中,江西山水具有哪些文化特质,有哪些文脉深厚的文化类景区可推荐给全国的游客来赣体验休闲?
江西山川南高北低,形成东、南、西三面高峰林立,北面为巨大盆地,这就有了一湖汇五江的格局。江西的山脉,东北有怀玉山,东南有武夷山,南有九连山、大庾岭,西有罗霄山、九岭山,西北有幕阜山,这些山脉构造了水的流向,形成江西山水的独特景观。古代便利的水运交通使南来北往的文人墨客穿梭往来,江西山水成为诗歌最好的吟咏对象。比如庐山,古往今来的诗人在这里留下了数以万计的诗歌。
值得推荐的文化景观,赣北有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庐山;赣东有道教名山,也是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三清山以及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龙虎山;赣西有 “中国革命的摇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井冈山;赣南有红色故都瑞金和长征出发地于都等革命人文景观,值得深入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