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自幼酷爱绘画的潘锡存擅长人物花卉等创作,从事石雕创作50多年来一直秉承“追求艺术、创造完美”的宗旨,将国画的构图章法与雕塑的简约造型手法运用到石雕艺术中,被称为当今“石雕艺术界的一缕阳光”。
说起和石雕的渊源,还要追溯到潘锡存七八岁的时候,因为自幼爱好绘画,他会经常用泥巴对语文课本上的插图进行捏塑创作,展现出过人的艺术天赋。在他读小学的时候,课文《一只大灰狼》触发了他创作的激情。他那双灵巧的、充满童心的手,将一块泥巴捏出了一只狰狞的大灰狼,还把张开的嘴涂成了血盆大口。同学们争相玩耍,不慎掉了一只尾巴,让他伤心了好一阵。
当时,他妈妈认为“有艺不愁穷”,于是送潘锡存去木雕老师那里学习木雕,后又从师国家工美大师叶润舟学习石雕,并参与石雕厂的创办。虽然石雕厂已不复存在,但潘锡存对石雕的坚持已然走过50多个年头。
初学艺时,他受到家乡颇有名气的雕刻师傅——施雄舟的指点,主要从事当时在浙南极为流行的家具花板雕刻。天智聪颖的潘锡存深得师傅的教诲,不久便能独立雕刻,并经常根据小说和戏文中的一些故事、人物进行创作。只要是乡里人喜闻乐见的题材,他就用白描画稿,设计好构图和人物造型然后雕在花板上。当时设计的花板有三国演义故事中的《三英战吕布》《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还有民间流传的典故如《负荆请罪》等。他的创作设计十分追求新意,雕出的花板也与别人不同,特别显得生动和有情节,渐渐地在当地也小有名气了,因此别的师傅经常拿他的花板做范本。
他的雕刻技艺是从木板浮雕发展到透雕、镂雕、圆雕和石雕,所以他的雕刻手法非常丰富,涉猎的题材和材料的范围也很广,有俏色石雕、木雕、根雕等;在题材上花卉、人物、动物无所不雕,并都有一定的造诣,艺术风格更是博采众长。
只有发自内心的喜欢,才能持之以恒地热爱,即使潘锡存现处76岁高龄,但是为了创造出一件满意的作品,他还是会废寝忘食,完成作品时的那种满足感和喜悦是其他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
潘锡存的石雕采用传统的技法,如《花开富贵果呈吉祥》是运用俏色石雕技法的范例,根据石头的天然纹理和色彩,巧妙地运用了取色技巧,将四季鲜花集于一篮。春天的红牡丹、秋天的黄菊花;熟透了的红石榴、含苞欲放的腊梅花,将几百斤重的大顽石雕刻得富丽堂皇、生机勃勃。更有趣的是在这繁花似锦的花丛中还有三只憨态可掬的小花猫藏于其间,好奇地探望着外面的世界。这三只小花猫正是利用了石头中夹杂着的黑色石纹。这一俏色石雕的独特技巧在他的刀下运用得游刃有余得心应手。
他的早期作品《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就已让人看得出他在处理武打动作时,运用节律动势营造大场面的妙处。金猴奋起千钧棒那锐不可挡的气势和白骨精落荒而逃顾此失彼的狼狈窘态,形成鲜明的对照。他抓住了争斗场面中的一个瞬间,使人感到那叱咤的呼啸声和兵器的撞击声在震撼着宇宙。从上而下重力的跌落,回锋转势力量的较量,无不透露着作者本人对构图和造型艺术的深刻理解。
1992年,他创作了石雕《牡丹仙子》,是用一块色泽淡雅的赤峰石塑造的一位文静秀美的少女。从她薄薄的轻绸衣下透出的玉肌清香;眉宇间那份典雅的清纯,无不表现了少女的善良和真诚,犹如山涧的一潭清泉,超脱了世俗的纷争。凝重、端庄、爱怜的神情,俯视着盛开的牡丹。娴静的少女是牡丹花的守护神,也是人类美好生活的守护神。
浙南的雕刻艺术,溯其历史至少也有千年以上。雕刻艺人不断地切磋技艺,使之成为一门技法完整、流派纷呈、带有浓厚的东方色彩的古老的传统工艺。面对前人留下的丰富的文化遗产,潘锡存有自己独立的想法。对于传统他是如饥似渴地学习,细细地体会其中的道理。从造型、题材等方面来学习前人的经验,但又不拘泥于传统。
在得知杭州将于2022年举办亚运会后,潘锡存想要以自己的方式庆祝,于是开始准备构思创作体育运动主题的石雕,表现中华儿女超越自我的精神,展现力与美。他一边构思,一边参阅各种体育比赛,还收集了很多资料,并开始构图。石雕最大的特点是因材施艺,根据原石的形状色彩进行巧色处理,展开造型,要将各项体育运动的魅力集中表现在一件石雕作品中,其难度可想而知,没有很好的绘画基础和扎实的木雕、圆雕、镂雕基础,一切便无从谈起。这是潘锡存花费时间最多创作的作品,也是一种自我挑战。
他说,自己的一生就做石雕这件事,把它做好、做精,把手艺传承好,便是种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