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地处浙江省天台县境内的天台山,东连宁海、三门,西接磐安,南邻仙居、临海,北界新昌。东晋文学家孙绰在《游天台山赋序》中描绘:“天台山者,盖山岳之神秀者”,“穷山海之瑰富,尽人神之壮丽矣”。 徐霞客、 王羲之、谢灵运、孟浩然、朱熹、陆游、康有为、郭沫若等名士都曾在天台山留下了足迹。
天台山以“佛宗道源,山水神秀”而誉满中外,尤其是佛教、道教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天台宗禅乐就生长在这片深厚的文化土壤上。
这片土壤之所以有这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它有着广泛的文化融合力是休戚相关的,天台山是“和合”文化的发祥地。它让天台宗与儒家文化“和合”,诞生了中国最早的“四民皆本”论;与道教文化的“和合”,诞生了中国道教南宗。儒、释、道三教文化的 “三教合(和)一,万善同归”之“和合”理念被清代雍正帝归纳为著名的“佛以治心、道以治身、儒以治 国”的“三教合治”思想。
禅乐的发展正是在这种“和合”思想中前进的。天台宗禅乐平和注重雅乐在陶冶人们道德情操,促进人们性格完善上起重要作用。 以中和为美,反应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儒家美学观点与道教南宗用于修持养炼、清新悠扬而又不失典雅的音乐,以及当地民间音乐的土韵如南戏、天台词调等相互交融, 形成了天台山独具特色的禅乐体系。由此,有1400多年历史的天台山禅乐颇具神秀山水之灵性和中华传统音乐之神韵。
在众多的禅乐研究文献中,他们寻找禅乐的起源、发展以及作用,然后发现仪式中的音乐就像任何其他用途的音乐一样是为了发挥功能而存在的,并且在没有任何人为的、社会的附加原因的条件下, 仪式音乐无论它是简单的节奏音响还是复杂的旋律曲调, 音乐声音本身就具有对仪式行为者产生生理和心理影响的潜在功能,这就是音乐的基本功能。
天台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国化的佛教宗派。从创始人智顗开始,该宗就意识到宗教礼仪规范对宗派的重要性,所以建立了与受戒、忏悔、坐禅、礼佛、 念佛、 放生等一系列与仪式相关的严格的仪轨制度,以保证宗教信仰的落实。禅乐是通过法会仪式体现出来的,仪式是禅乐的摇篮。
我们还可以从唐代日僧圆仁在其《行记》中以外来求法者的眼光感受天台宗禅乐与仪式的关系。
廿四日,堂头设斋,众僧六十有余。幻群法师作斋难久食仪式也。众僧共入堂里,次第列坐,有人行水, 施主僧等于堂前立,众僧之中有一僧打槌,更有一僧作梵,梵呗云:“云何于此经,究竟到彼岸,愿佛开微密, 广为众生说。”音韵绝妙。作梵之间,有人分经。梵音之后,众共念经,各二枚许,即打槌。转经毕,次有一僧,唱:“敬礼常住三宝。”众僧皆下床而立,即先梵音师作梵,“来色无尽”等一行文也。作梵之间,纲维令请益僧 等入里行香,……行香毕,先叹佛,与本国咒愿初叹佛 之文不殊矣。叹佛之后,即披檀越先请设斋状,次读斋叹之文。读斋文了,唱念释迎牟尼佛。大众同音称佛 名毕,次即唱礼,与本国道为天龙八部、诸善神王等叹一般。乍立唱礼,俱登床坐也。读斋文僧并监寺、纲维 及施主僧等十余人,出食堂至库头斋。
这一仪式的特点是以赞观、转经、唱导为主,其间有打糙进行伴奏,在唱经时不仅有汉文经文的演唱,而且还有梵文经文的演唱(有一僧作梵)。对于梵 呗,文中说道“音韵绝妙”,说明其音清新典雅,超凡脱俗,其韵幽远深长,令人印象深刻。
天台宗的禅乐主要分为唱诵类伴奏法器和演奏曲牌类法器。唱诵类伴奏法器也称“清讴”,主要是人声演唱。伴奏法器主要有梵鼓(大、中、小)、钟(含 撞钟、钟板)、大磬、引磬、铛子、钹、壳子、木鱼(大、 中、小)等打击乐器。 其形制不一,大小各异。曲牌类法器主要有梵鼓、钟、笃板等,大鼓用竹片槌,另有板鼓、大磬、水镲、铃、引磬、云板等。
从这些音乐表现形式中我们可以看出天台宗禅乐在传承和传播过程中对民间戏曲和地域文化影响极大。特别是早期的天台山禅乐,如明代不合管弦、以干唱为主的南戏,即源于天台山佛教音乐的“清讴” 唱法。
同时,在千余年的传承发展中,天台山禅乐影响遍及海内外。 唐代以来,日本僧人相继来天台山求学,带去了天台山的禅乐,产生了日本室町幕府时期的戏剧——能乐。在能乐中就有 《天台山之事》 的表演段子。全曲由三个段落组成:第一段音乐是羽调式的4个乐句的呈示段落,是对智者大师的礼赞;第二段音乐为宫调式,反复6次的旋律,主要介绍智者大师的生平事迹; 第三段以离调的商作羽交替散板结束。全曲赞颂了智者大师的丰功伟绩,概括了大师的出生、出家、得法、弘法等诸多事迹,是天台宗禅乐的杰作。
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所作的《天台智者大师画赞》,唐朝时传入日本,由日本京都天台宗鱼山大原寺收藏,是研究禅乐的珍贵资料,也是天台山禅乐源远流长的历史见证。
天台宗禅乐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宝贵遗产,近代由于种种社会原因导致其音乐即将失传。2005年天台宗禅乐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当然,面对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要在传承和保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因的前提下进行创新,而不是转基因式的变异创新。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要谨防过度开发、任意变异和媚俗功利的商业化倾向,尤其是对待宗教音乐更要慎重,切勿抛弃其的文化内涵、思想宗旨和审美趣味,进行肆意改编、庸俗加工。
只愿一声清音,携山水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