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立陶宛,这个波罗的海最南部的国家,最初对她的认识,是从走进圣十字架山开始的。在希奥利艾以北12公里处的小山包上,插满了成千上万的十字架。微风吹过,那声音就像就像是远古之神的呼唤。借着这片对神的敬畏而感受的磁场,仿佛听到了身体和灵魂的对话。
然而正是由于迈入圣十字架山的那一刻,重塑了我对立陶宛的印象。虽然其国土面积仅6.7万平方公里,比浙江省还小(浙江面积10.55万平方公里),地形一马平川,缺乏战略纵深,但是仍然凭借顽强的精神,在欧洲占一席之地。早在13世纪就建立了立陶宛大公国。15世纪维陶塔斯大帝统治期间,版图达到93万平方公里,成为当时欧洲的最大国家。1569年与波兰正式合并,成立波兰立陶宛联邦,俨然成为欧洲大国。最牛的是,在1990年3月,前苏联解体的前一年,首先宣布独立的就是立陶宛。
是什么力量让其找到自信?在圣十字架山上,我们发现了一块石碑,刻着教宗的一段话:“感谢你们,立陶宛人,因为这座十字架山,向欧洲国家和全世界见证了这块土地上人民的信仰”。
有了信仰,精神就会充实。在波罗的海十多天的行程中,为我们服务的司机就是立陶宛人,瘦高的个子,俊朗挺拔。深陷的双眼,脸上始终挂着睿智的微笑,即使室外气温不到摄氏10度的情况下,也只穿一件短袖衬衫。从他身上,我们仿佛看到了立陶宛人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性格。
在立陶宛的深入游览中,发觉它与欧洲其他国家的景观有些不太一样。同样是宫殿、城堡、教堂,立陶宛总能以别具一格的特色,引人入胜。特拉凯水上城堡就是“岛上有城,水中有堡”的一处胜景。
欧洲的城堡看得多了,能够记住的却不多。然而位于加尔瓦湖心岛上的“特拉凯古堡”,是东欧地区唯一一座四面环水的水上城堡,只有一座木桥与周围相连。在这附近有16个小岛,古堡建在最大的一个岛上。周边环境,与杭州西湖的小瀛洲非常相像。
特拉凯城堡于十四世纪末,立陶宛大公维托塔斯在位期间开始兴建,直到他的孙子即位时才完全建成。这座水中古堡,哥特式的风格,由粉红色的砖石砌成,面积不大,但城墙十分坚厚,城堡四周有瞭望台,墙内有护城河,由小桥通往内城。14-16世纪,立陶宛大公国大公曾在此居住。在长年战争影响下,城堡剩下一片颓垣败瓦,70年代政府重建,如今城堡已基本回复原样。辟为了历史博物馆。
离开特拉凯城堡,驱车赶往考纳斯,大约90公里的路程,一个半小时就到了。这个只有40万人口的城市,号称是仅次于首都维尔纽斯的第二“大”城市。
考纳斯坐落在涅曼河及其支流尼亚里斯河的汇流处,除自然风光外,更多的是历史遗留下的古迹。这些古堡、教堂与田园般的景色交融在一起,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氛围和艺术气息。
我们首先来到了考纳斯的“城市心脏”——市政厅广场。这是一片宽广的砖石空地。广场上集中了考纳斯13世纪以来的重要历史建筑,考纳斯因其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建筑而闻名,是世界上唯一一座保留了多样建筑风格的城市,被授予“欧洲遗产”称号,评为欧洲文化之都。
广场的西部,有一座通体全白的建筑,那就是建于1542年的老市政厅。这幢建筑,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钟楼了,高53米,远远看去就象一只白色的天鹅,这也是考纳斯被称为“白天鹅之城”的来历。这栋具有巴洛克、古典主义和哥特式风格的建筑,在沙皇统治时期,曾作为东正教的教堂,后改为沙皇的行宫,如今成为了陶艺博物馆和举办婚礼的殿堂。
广场的中央,头戴礼帽的迈罗尼斯正健步向人们走来,他是牧师和画家,曾被前苏联视为激进分子。在广场的东北角,有一座考纳斯最早的红砖建筑——考纳斯大教堂,它外表的沧桑与室内的华丽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最后我们来到考纳斯老街自由大道,这是条长长的步行街,有许多16世纪的建筑,优美而低调的风光,时髦的时装设计商店,豪华的旅馆,一流的餐厅,古老的纪念品,给人们带来穿越时空的历史感,漫步其间,让精神和想象尽情沉溺。
水上古堡特拉凯,天鹅之城考纳斯。立陶宛,这个历史上曾经“雄起”的国家,虽然一天可以逛完特拉凯和考纳斯,三天就能看尽整个国度,但留在心里的,是别样的风采,永恒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