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游报 数字报纸


00005版:走读行记

文章导航

  古城古巷古宅——镇远古镇记忆

  ◎ 瞿自杰

  “欲通云贵,先守镇远”,“镇远”二字,音节铿锵,飒飒有金戈铁马之意;水乡都会,悠悠似舞阳河源远流长。自秦昭王30年(公元前277年)设县至今,镇远已有2296年的历史。在这里,我们走过蜿蜒河畔的青草,走过错落有致的宁静街巷,走过古老桥头的青灰砖石,恍惚间却感到磅礴战鼓在耳边响起,骑象缅人的身影在眼前飘过。身在当下,历史的厚重却穿越千年,触手可及……

  古城:“战神乡”也是“歌舞地”

  镇远古城,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写满了历史的沧桑。作为“滇楚锁钥”,镇远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战争的印记俯拾即是,绵延的古长城、矗立的碉堡、随处可见的武将遗址,都昭示着曾经的叱咤风云。但这里不仅有供奉着白起、王翦、廉颇和李牧四大“东方战神”的四官殿,也有林立的商铺、云集的商贾。清溪铁厂是“洋务运动”的产物,青龙洞前的码头和看台见证载歌载舞的热闹繁盛,难怪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称这里为“歌舞地”。

  据传北宋大观元年1107年,镇远首领田祐恭进京述职,曾带镇远地方民族演艺团献艺,其歌舞、器乐表演一时叫绝,因而载入史册。当年京都与边塞的这些微妙联系,自然逃不过吴敬梓的笔下。遥想当年,在战火的阴霾散去之后,镇远想必也是一个歌舞升平、民风爽朗的安逸所在。

  “旧时歌舞地,今日尘外城”。在褪去历史的喧嚣之后,如今的镇远更是多了几分古朴和沧桑,就像一位静默伫立的长者,云淡风轻。

  古巷:“拐弯抹角”又无尽绵长

  即使从现代城镇规划设计角度去评估,镇远的古街巷也是非凡之作,难以超越。它有北京胡同的幽静古朴,却没有循规蹈矩的刻板;有江南巷子的水乡秀色,却没有平坦无坡的乏味;有重庆“山巷子”的依山风格,却没有城市不堪繁华的喧闹。台阶绵延,拐弯抹角,不见头尾,自有一份无拘无束的随缘自在。

  白天的古巷安静极了,我很乐于毫无目的地穿梭于这交叉错落的古街巷中,走走停停,迷失其中,恬淡悠然的古镇生活才浮出水面。

  行走在被岁月打磨得光滑的石板路上,品读的是老街,触摸的是历史,仿佛古镇的血雨腥风和喧嚣鼎盛都已褪去,露出宁静致远的底色,成为人们永远向往的诗和远方。

  古宅:别具特色的“歪门邪道”

  石板铺就的幽深小巷两旁,坐落着不同凡响的古民居。镇远的古民居依山就势、逐层递升,错落有致、富有韵律。原型是中原四合院,却以山屋、吊脚楼、回廊等多种山地建筑形式与当地地形地貌完美结合。

  俯瞰镇远,居民大多建有各式封火墙。这些用青砖垒砌的高高墙体,白灰粉边,饰以彩色或水墨的宽幅图案,小处可见精雕细刻的花草鱼虫,大处则显出挥洒自如的豪迈大气。细细观察,开在小巷道旁的门户,绝不会与小巷平行或垂直,而是都歪了一个角度,斜斜地对着街道,别具特色。

  小巷蜿蜒,民居优雅,飞檐翘角的屋顶,旖旎荡漾的水波,楼影颤动,漂浮不定,气质出尘。

  看惯了千年历史兴亡更替,也看惯了旧日商贾苦守边关,镇远的古建筑们都已具有生命的灵气,如今,它们岿然立于舞阳河边,迎接各地游客的光临。“在镇远等你”,漫游在马头墙林立的古巷古宅中,醉倒在祝圣桥边七彩灯光的夜色里。

  离开古镇,翻看这些古韵悠然的照片,多彩的文化遗产和缤纷的文物古迹被收摄其中,依然保留着人文情愫和淳实的厚重感,犹如一页页泛黄的史籍,深远、悠长,又像一杯杯陈年老酒,甘冽醇香。我们似乎又回到了那座辉煌而又朴实的古老城池,又走进了那些曲曲折折的悠悠小巷……


江南游报 走读行记 00005 2019-09-12 江南游报2019-09-1200011;江南游报2019-09-1200012;江南游报2019-09-1200013;江南游报2019-09-1200014 2 2019年09月12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