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游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旅游达人

文章导航

  1997年9月,刚在北大结束新生军训的孙斌,路过学校的三角地和柿子林。每年寒暑假结束后的开学季,北大学生社团都在这里上演纳新百团大战。已成为晶牌社团的山鹰社,在自己的纳新展示墙上贴了很多登山、训练和科考活动的照片。其中一张记录了队员们上一年攀登阿尼玛卿时拍到的冰川,一下子就让孙斌心动了。

  照片上的冰川,裂缝特别多,密密麻麻的跟蜘蛛网一样。队员们经过那个区域,要跨越两个裂缝之间像墙一样的冰脊,人在上面显得非常渺小,对比出大自然令人震撼的一面。这张照片所展示的陌生地貌的魅力,对他构成了深深的诱惑。孙斌在现场掏出两块钱,拿到了山鹰社的社员证。

  孙斌现在已经是登山圈里的顶级精英,加入山鹰社成了他与攀登结缘的起点。借助社团提供的充实的训练和登山实践机会,他的人生视角一下子被打开。爬念青唐古拉山的中央峰,参加全国攀岩锦标赛获得亚军,在全国攀冰赛获得冠军……足迹的远征以及来自行业奖项的认可,展现着他在这项运动中的天分与勤奋。

  毕业后,他凭借优秀的登山成绩进入了体育总局国家登山队,登山正式成为他的职业。体育总局作为行业的管理部门,让孙斌能以更高的视角去观察登山行业的全局。他凭借不断突破自身成绩去获取更多的资源和机会,在完善自己的身体条件、技能、经验和建立强大心态的同时,让自己成为了一名出色的登山运动员,逐步树立起他在登山圈里的口碑。

  2000年之后,孙斌的攀登履历变得极其丰富,个人和带队多次登顶的高山,涵盖国内青海、新疆、西藏、云南、四川各大名山,同时,国外几大洲的山峰登顶,也被他收入囊中。目前他是国内最权威的登山专家之一,在32岁时就完成了7+2挑战(攀登七大洲最高峰,且徒步到达南北两极点)。他的登山向导队伍,是目前国内收费最高的一个团队,但仍有很多人选择跟他们一起挺进山峰。

  当一个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势必会形成一个社区。登山行业里的爱好者、专业运动员、教练、向导、培训机构、俱乐部、品牌商、生产和销售机构,形成了圈层里的紧密联系。它能为行业里的潜力股或优质对象提供更多机会,同时,也会创造出行业交流聚会。

  2005年,孙斌从登山队争取到了去法国登山胜地霞慕尼参加高山向导培训的机会。为期三周的培训期,每天摸黑起来登山,看着太阳将阿尔卑斯群山染成金黄,既辛苦又幸福。这里学习和体验到的理念和感受,成了孙斌日后登山、做向导和教练的重要基石。

  后来离开体制,孙斌得到了运动品牌The North Face的赞助,每年都能去欧洲和北美参加小型攀登聚会。这是他认为行业带来的特别酷的一个机会。来自于世界各地的攀登高手聚在一起,基于共同的爱好和认可,一起攀登、交流,然后在攀登后延伸出更多的交流,这种行业领袖的兴趣小组能够促进登山文化和这个行业本身的多元化发展。

  在登山圈层里的精进,也意味着会扩大和普通人之间看待登山的沟通隔阂。很多外行人对登山的见解,其实常常是误解。孙斌最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是:登山很危险,这么危险你们为什么还要去参加,这不是在冒险吗?

  对于孙斌来说,登山的风险不可避免,但风险是有意义的,而且是可以被管理的。登山远离普通人的生活,它通常在偏远的、严酷的环境中展开,不过对于专业登山人来说,正因为风险才会有趣,攀登过程中经历的风险通常能让人在过程中去思考和反思,从而对自己和自己的生活有新的领悟。他拿战地记者做比喻,经历了战争的危险,他们一般都会对生活有新的认知,而这些新认知,就是风险的收益。孙斌通常会选择合适的目标和运动方案,做充足的准备,让登山者的风险被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而去最大化风险的收益,让大家会损失一些登山的安全感,却不损失安全。

  “登山这么苦,你们这帮驴友是变态吗,图什么啊?”是另一个常常让孙斌哭笑不得的问题。他特别反感驴友这个称呼,因为驴是被动地受虐,去痛苦地承受拉磨、打重物,而山友们,是去主动地承担登山的痛苦,因为他们知道登山后的愉悦要大于痛苦。他觉得登山是生活的浓缩。登山当中会遇到无数倍于生活的苦难、风险和挑战,但它们能让人更快地成长,让心理年龄迅速长大,更清醒地去认识自己和认识世界、认识人与人的关系。

  现代社会物质需求被极大满足,追求平常生活的幸福感,通常需要冲剌更高的阈值,比如更大的房子,更贵的车……但艰苦的登山,能让人觉得普通的物质条件,都是让人舒服自在的。山友们通常在山里一个甚至几个星期,吃住睡的条件都很严苛,而且还要承受高海拔运动。下山之后,洗个热水澡、躺在床上,或是吃个火锅,都会让人觉得满足,唤起对平常生活的重新认识。

  在登山圈,除了自身的成就,他也很开心有在大学社团时的朋友一直相处到现在,形成坚固的友谊,也建立起了由7名队员组成的登山团队。在登山界,好的搭档比媳妇还难找。

  因为山里条件艰苦,高海拔运动,身心受折磨,很多时候情绪都不稳定,有时候要和搭档住一个帐篷,用一个牙刷、勺子,随时都可能会有情绪爆点。这时候,喜欢的搭档会更喜欢,讨厌的就会更讨厌。但也有秘诀,那就是在行前培训时建立团队规则,每个人说出自己讨厌的事情,大家以此做些改变,避免在山上起冲突。

  从事登山行业22年,现在孙斌已经拥有登山运动员、教练、向导、校长、机构管理者等多个身份。内心里,他觉得自己还是更适合在山里面,相比难以把控的人的情绪、欲望和想法,他觉得山峰能让他更从容地应对,虽然它们在气候、地形等方面也变化多端,但它们背后的逻辑很明确,而他是逻辑感更强的人。

  最近,他跟另外一个朋友和几个品牌商,正策划在今年9月份去四川组织一个国际性的攀登交流节,他希望在国外邀请五六个登山攀岩的高手,国内再找十几个顶尖高手,大家聚在一起,在山里找一个舒服的大本营,去爬三个星期的山,然后再找来极限摄影师,把整个过程记录下来,传递给这个运动的爱好者。这样制造并体会纯粹的登山乐趣,正是他长久以来,“内心向往的有趣的登山形态”。


江南游报 旅游达人 00008 2019-09-19 江南游报2019-09-1900012;江南游报2019-09-1900008;江南游报2019-09-1900011;江南游报2019-09-1900013;江南游报2019-09-1900014 2 2019年09月1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