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官员多绰号
唐朝官员多绰号
◎ 俞剑明
唐朝官员多绰号。这些绰号,形象地展现了他们的个性特征。
武则天的时候,官来得容易,脑袋也掉得容易。一些官员为了自保,说话办事就模棱两可,生怕被抓住把柄。时任宰相的苏味道,凡事从无明确的态度。一次,有门客问他:“天下医生开的药方有那么多,药物的搭配又那么复杂,请问相公这其中调和配方的原理是什么?”苏味道佯装糊涂,只是用手摸着床的框棱,却一语不发,于是人称其为“模棱手”。
当时有个宰相叫王及善,才学平庸,完全靠父荫起家。在尚书省任右相时,大事不做,而是马夫一般,只去监督低级官员骑的驴子,防止进入都省官署。整日吆五喝六,乐此不疲,于是就有了“驱驴宰相”的绰号。
唐时密州刺史郑仁凯,特别抠门小器。有一天,他见看门人穿着一双新鞋走进来,便灵机一动,要看门人到庭院一颗大树上去捉鸟。看门人不明就里,脱鞋上树。郑刺史马上让奴仆把他的鞋拿走。此事传开后,郑大人便有了“偷鞋刺史”的雅号。
有一个叫王弘义的,本是乡间无赖,武则天称帝的天授年间,鼓励告密,重用酷吏。王弘义靠诬告他人起家,当上了御吏,与来俊臣一起专干诬告士大夫的勾当。有一次,王弘义在乡间向瓜农要瓜吃,瓜农鄙视他的为人,当然不给。为了报复,他回来后就向县衙绘声绘色地编造故事,说在瓜田里看见有白兔。县衙兴致勃勃地立即集合人去追捕,顷刻间瓜秧瓜果被糟蹋一地,瓜农欲哭无泪。人们非常愤恨,称王弘义为“白兔御史”。
有个中书舍人(为皇帝起草制敕的官员)叫阳滔,一次,皇帝急令他抄制诏书,可是拿着库房钥匙的令史去了别处,取不出旧稿本依样画葫芦。为了不丢官降俸挨板子,阳滔顾不得为官之尊,亲自找来一把斧子,将库房窗框砍断,钻进去取出稿本。时人称之为“斫窗舍人”。
泄露国家机密,是为官之大忌。唐德宗时,窦参为相,拥有人事权,可任免一些中高级官员。他有个远房侄子叫窦申,曾官至京兆少尹,很讨窦参喜欢,常将一些官员任命的消息提前告诉他。窦申转眼将消息透露给即将被任命的人,那人便会赶快向其行贿。由于窦申每说必中,时人便给他起了个绰号叫“喜鹊嘴”。皇帝知道此事后,当然龙颜大怒,于是“喜鹊嘴”便成了“报丧鸟”:窦参、窦申都被赐死。
这些有着形形色色绰号的唐朝官吏们,不是昏官贪官,便是冗官庸官。穿过千年时空,解读这些绰号后面的轶事,至今仍能清晰感受到封建专制统治的黑暗,官场小人的无耻歹毒,百姓的爱憎好恶,和民间的智慧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