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游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走读行记

文章导航

  大自然也讲辩证法,居然给缅甸安排了另一面:海拔近千米掸邦高原,三面环山,山峦蓊郁,怀抱着纯净碧绿的茵莱湖。这是缅甸第二大湖,面积145平方公里。一溪悬捣,万练飞空,无数条清澈溪水,源源流淌入湖。

  茵莱湖是溶蚀湖,湖水明净,阳光直射湖底。水深只两米,雨季时,深达6米。碧水之上的村落,仿佛无需天际线,与高原和天空连成一片。人们过着质朴单纯、与世无争的生活。除了观光客,几乎没有人打扰他们的恬静与安逸。

  芦苇丛生,绿植繁茂。湖景如画,荡漾清波。鲜爽空气沁人肺腑。古乐吹奏幽幽如诉。河道或宽或窄,狭长木船像秋刀鱼,灵巧地穿行游弋。水草舞着水袖,在清浅水底妖娆。迎面吹来惬意的风。水鸟在游客头顶调皮追逐。

  犹如水上童话。孩子们天真无邪,攀着藤蔓晃荡,岛上青草绿得不像话,花儿姹紫嫣红野趣十足……男人身材短小,裹着紫红格子笼基,夹着人字拖。也有佛家尼姑,披粉色镶土黄边长袍,拎着藤编篮子,挨家挨户化缘。

  环山山无语,水静静如画,波光潋滟,温柔涟漪,像一湖绿莹莹迷幻的梦。茵达族人坐拥青山绿水,闲适安宁。17个赖湖谋生的村落,仿佛桃花源,遗世独立。湖里有长颈妇女:从小就在脖颈套金色项圈,一个一个往上加,脖子越来越长;以此为美,审美观多元。

  村落处处,在水一方。水上房屋,建在高脚木桩上。聚居成片,便是水上村庄。家家有船,屋之下,水之上,木桩间,天然“船库”。一万多居民,捕鱼、种植、上学、探亲、采购……全凭船只往返。水道各有名字,交叉口标注前方村名和公里数。

  每逢节日,湖上比赛划船。喝彩声声,百舸争流,成为湖上亮点。天光云影、桨起苇落,世界独一份的捕鱼“舞姿”:单腿稳稳站立,“鹤立”船尾,另一条腿摇桨劈波,轻松穿越芦苇丛,船儿如海豚一般,滑向镜面湖心。

  渔人圆顶斗笠、紧身衣、宽腿裤,赤脚。单腿伫立,另一腿操控两米多长的木桨,木桨上端,由腋下协助。腾出双手,或张网撒网,或操作庞大的圆锥形网架。咋一看,像表演杂技,不可思议。

  身体平衡性,和缅甸女人头顶载物相映成趣。单腿重心落在船尾舱板,操控时肢体变换,身躯起伏,有点、线、面的画面感,有光、影、色、形的造型感,有芭蕾舞的舒缓、张弛、节律感。远山、红日、湖水、服饰,配合动作,创造无与伦比的美。

  渔家的生活智慧,从小练就绝活。劳动高效,技巧娴熟,极具观赏性,给茵莱湖增添一道独特风景线。许多世界著名摄影师,为拍摄茵莱湖渔民单脚划船捕鱼,专程来探访。渔夫们配合默契,姿态多样,高难度迭出,精彩画面走向世界。

  茵莱湖另有一绝:一片片水上菜园,在湖上漂浮,它叫“浮岛”。浮岛随湖水涨落而升降,也可以像船一样划来划去。岛上蔬菜不会因湖水高涨淹没,也不怕天旱无雨干涸。居民把漂浮的水草、浮萍、藤蔓植物等聚集起来,覆盖湖泥,造成人工浮岛。和天然浮岛一样,它们都是漂浮在湖上的“土地”。

  浮岛面积,小的1平方米,大的半平方公里。当地人划动这些浮岛,像驾船一样。大的浮岛开垦条田,种植瓜果蔬菜或粮食,有的还盖起轻便房。轻便房浮岛可用竹篱绳索固定位置,也可任其漂移。浮岛肥沃,作物生长茂盛。周围鱼群聚集,鱼虾捕捞便捷。

  蔬菜瓜果湖鲜,浮岛一派繁忙。有趣的是,天然浮岛像自留地,可以变换归属。只要有足够力气,把面积如同足球场的浮岛划回去,它就是你的了。水上居民,谈婚论嫁,只需两家把各自的浮岛划到一起,就花好月圆了。

  茵莱湖中央有个固定人工岛,木板建了缅甸风格佛塔。塔中佛像金光灿灿,秀美而庄严,与碧绿湖水交相辉映。和尚化缘也用船,划船也用脚。居民常来膜拜施舍。佛塔周围形成市场,渔民菜农把鱼虾蔬果运来出售,也从这里买回食品和日用品。

  茵达族人还养蚕、纺织、打铁、做遮阳伞、制作金银手饰,手艺人用莲花茎纤维编织纪念品。多处水上集市交易商品。浮岛间距离近的,有竹桥或木桥相通。岛群中央,有两群狭长浮岛相对,形成4米宽“河道”。舟来船往,两“岸”一家家商店。热闹的水上商业街。

  乘船绕湖一周,观浮岛,登佛塔,饱览湖光山色。湖心亭小憩,静观蓝天水鸟碧波鱼群,陶醉大自然美丽和谐。湖岸原生态,不规则边缘浅滩,是湿地、沼泽和稻田。茂密的风信子随风摇摆。归途,看到沿湖许多临水小木屋,都是HOTEL。建得颇有特色,都是游客住着。用好旅游资源,发展旅游经济,建者有眼力,住者选对了。

  当年,我们的陈毅元帅游览茵莱湖,性情中人,诗兴大发,吟咏之间,书卷风云之色,写下佳句:“飞艇似箭茵莱湖”,“碧波浮岛世间无”。陈毅儒雅倜傥,新中国建国后当过外交部长,出访多个国家,是否也被这避暑游览胜地吸引了?


江南游报 走读行记 00004 2019-10-24 江南游报2019-10-2400010 2 2019年10月24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