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游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舌尖之旅

文章导航

饮食无二 汤羹有别

  汤,老少皆宜,南北方都爱,真是中国人的大众食品。“吃饭必喝汤”的习惯十分普及,一锅温热鲜香的汤肴,丰富的食材和腾腾的热气,让人食指大动。而曾几何时,羹是古人餐桌上的必备食品,“调羹”甚至是餐具的名字。

  饮食无二 汤羹有别

  饭前一碗汤,养生又健康,在餐饮界里,汤的地位绝对首屈一指,高档如鲍参翅肚,松茸山珍,平民如街边面馆,沙县小吃,都离不开汤的辅助。往往我们就餐点菜,服务员都会问一句,点什么汤。最不济也点个蕃茄蛋汤吧。

  其实,厨房中厨师们应该知道,汤羹很难分辨清楚,在以前,可以说是同一个类别,但饮食发展到今天,个性化,精细化,差异化,区分化将汤与羹分辨开来。在实操过程中,很多资历尚轻的厨师在操作中还是会犯上细节性错误,最明显在江浙沪一带的酸辣汤,看字面理解,它是一道汤无疑,其实他是一道羹,汤与羹的区别在于汤的浓厚度。为了增加浓厚度,厨师们往往用生粉进行勾芡,酸辣汤,豆腐丝,笋丝,冬菇丝,胡萝卜丝,肉丝,木耳丝作为原料,烧开调味,以盐糖为主,生粉勾芡,再兑上鸡蛋液令汤色更加浓厚细滑,冲兑入胡椒粉,香醋盛底的碗内,飘上香油,葱花香菜即可,个中要点,一则芡不能太稠也不能太稀,熟能生巧,万遍出师傅一点不假。

  可是从前,汤与羹却不仅仅是浓稠度的区分如此简单。

  春秋时礼崩乐坏,百家争鸣。思想家们为了向国君兜售思想产品,就像求职者转场参加招聘会般,四处投简历,周游天下。有一天,孔子离开鲁国,向东游历。他发现路旁有两个小孩,正在激烈辩论,争得面红耳赤。孔夫子凑上前问:“小孩子,你们在辩论什么呀?”其中一位率尔回答:“我们在辩论太阳和地球的距离。我认为,日出时近,正午时远。”另一个孩子接话:“不对!是正午时近,日出时远。”“日出时太阳和车轮一般大,正午的太阳只有盘盂大小,难道不是近者大远者小吗?”“你说的不对。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两小儿停下争论,让孔子裁决。这可难住了孔子,他也说不好。小孩子就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无所不知呀!”

  这篇隽永的寓言,收录在《列子·汤问》里,其中的“汤”不是今天的“菜汤”,而指的是热水。从沸水到菜汤,“汤”的含义发生了古今完全不同所指的变化。

  理清“汤”意变迁,首先要考察“羹”与“汤”的关系。羹汤常常并称,含义纠缠不清。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这样考证:“汤即羹之别名也。羹之为名,雅而近古:不曰羹而曰汤者,虑人古雅其名,而即郑重其实,似专为宴客而设者。”羹专用于宾客,汤是随意的俗词,羹汤同物异名,真是这样吗?

  楚汉战争后期,项羽和刘邦在广武山对峙。项羽眼见着形势愈加不利,就把刘邦的爸爸太公绑到军前,威胁刘邦:快快投降,否则烹了你爹。刘邦回答:咱俩是结拜兄弟,我爸爸就是你爸爸。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羹是上古时的家常菜。在《说文·鬲部》里,羹字作“鬻”形,训“五味盏也,从鬻、从羔。”下鬲表示烹制羹的容器,上二曲笔为烹制时的蒸腾热气。羹的食材多为美味牲肉,特征是能调和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羹,是陶器发明后产生的最早的菜肴。

  不仅如此,上至天子、下达黎庶,羹都是餐桌上的主菜。《韩非子》记载,尧为了以上率下,每餐只吃糙米饭配青菜羹。后世的权贵官宦,则将羹做出了花样。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遗策中,记载了纯肉羹10余种,肉与蔬菜混合羹8种,肉与粮食蔬菜混合羹3种,远多于炙、脍、蒸类菜肴。

  花样繁多的羹,是如何烹制的呢?孔颖达在《诗·大雅·荡》中考释,做羹时,先将食材浸在水中,把水煮沸:接着用文火熬煮多时,直到食材酥烂,羹才做熟。由此可知,羹是熬煮的调味浓汤,或薄糊状的主菜。

  “汤”,则沿着另一条线索发展。从直觉上看,汤从羹发展而来,羹稀薄后即为汤。但这是误解。羹用熬煮法烹制,食材须在文火中煮烂;而“汤”则是煎煮法的成果。所谓“煎煮”,是将水加热至沸腾,然后取汁。“汤”从“热水”意出发,借着煎煮法,引申出了药剂义。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记载,汉文帝做代王时,有一次薄太后病重,汉文帝“不交睫,不解衣,汤药非陛下口所尝弗进”。“汤”与“药”连用,意为炮制中药后的浓汁。

  循着煎煮法发展,后世出现了茴香汤、甘草汤、杏子汤等保健饮料,专为强身健体。白居易的《七月一日作》有云,“饥闻麻粥香,渴觉云汤美”。云汤即云母汤,是唐时的保健饮料。到了宋代,汤成为与酒、茶并称的第三大饮料。《南窗纪谈》记载:宋时,家里来了客人先设茶,客人要离开时则摆汤。那时,开封的市集上,小贩叫卖着木瓜汤、四和汤、桂花汤、茉莉汤等,汤汤水水,蔚为大观。

  我们所熟悉的“菜汤”,直至元代才出现。《水浒传》第三十七回有这么一段,宋江在琵琶亭和戴宗、李逵小酌后,又喝了些鱼辣汤。做鱼辣汤,需将鲢鱼切成几段,放人葱、姜、蒜,加满清水,煲煮而成。不过,元时的“汤”,意指经过熬煮而成的“浓汤”。例如《饮膳正要》中的鹿蹄汤:将鹿皮、陈皮煮至烂熟,取肉,入五味制成。至此,浓汤一类别称“汤”,而“羹”专指加米面勾兑调和的薄糊状羹。

  直到明清时,“汤”的涵义才急剧扩大。明人黄一正辑《事物绀珠》记载,皇帝的御用汤包括:鸡脆饼汤、酸甜汤、牛奶、月儿羹等等,既有菜汤、保健汤,还包括了牛奶、食羹。“汤”既是一切或浓或稀的菜汤的通称,又是一切汁类食物的总称。

  李渔说:“宁可食无馔,不可饭无汤。有汤下饭,即小菜不设,亦可使哺啜如流;无汤下饭,即美味盈前,亦有时食不下咽。”就这样,“汤”取代了“羹”,成为餐桌上的主菜,饮食习惯也从“食必有羹”转变为了“食必有汤”。


江南游报 舌尖之旅 00010 饮食无二 汤羹有别 2019-11-14 江南游报2019-11-1400007;江南游报2019-11-1400008;江南游报2019-11-1400006;江南游报2019-11-1400009;江南游报2019-11-1400010 2 2019年11月14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