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海钩沉[077]
购粮证始于元代
■ 己丑牛
计划经济年代,不少地方购粮需凭被称为“红本本”的购粮证,改革开放后才让它成为历史。
实行购粮证这一制度可以追溯到元代。元灭了金以后,至元四年(1267),元政府决定建立新的都城——大都。因为是都城,吸引了大批居民迁入。短短十七年间,居民由4万户增加到21.95万户,因此,粮食消费与日俱增。
当时,大都城市人口所需要的粮食主要依赖河运、陆运和政府漕运,而私人贩卖也是主要渠道。
尽管有了这些渠道,粮食供应依然紧张,米价飙升,缺粮现象时有发生。为解决百姓的吃粮问题,元朝政府又开辟了海运这个新渠道。至元十九年(1282),朝廷命总管罗璧、朱清、张瑄等,造平底海船六十艘运粮北上。至元二十年海运成功,但运至京师的江南米仅4.2万余石。以后逐年递增,泰定三年(1326)增加到335万石。直至元顺帝初年,海运米仍保持在每年300万石以上。
海运对大都的粮食供应显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京师户口繁凑,人烟众多,米价昂贵,贫困乏粮者仍大有人在。面对这种状况,元政府推行“岁发米数十万石减价粜之,自世祖以后,岁一举行”。
元政府推行赈粜法后,因为赈粜粮价格低,豪强嗜利之徒用计巧取,与贫民争利,造成贫民的吃饭问题仍无法解决。为保证城市贫民的粮食供给,元朝政府规定不许权豪势要及有禄之家来购买赈粜粮,否则笞二十七,追缴国币“中统钞”25贯,以示惩罚。
为了彻底根除这一弊端,元政府从制度上加以完善,实行了红贴粮制度。贫户可凭借“文贴”购粮。这种“文贴”加盖有印戳、编有号码、书写有贫乏居民户主姓名、大小口数。当时的大都贫困市民,凭证每人每月可领取3斗或1.5斗价格低廉的红贴粮。元大都购粮证实际使用到至正初年,前后约4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