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游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走读行记

跟着教授去旅行

  文旅观察·专家评

  跟着教授去旅行

  ◎ 陈轶群(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表演专业 副教授,浙江省音乐家协会钢琴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丹桂飘香的秋日,有幸与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的徐教授一起,陪同一个来自台湾的旅游团,沿着上天竺步行到灵隐。徐教授身着长袍,戴着眼镜,就好像来自民国时期的教书先生。他面带微笑,与随行的游客交流着,娓娓地讲着杭州的故事和传说,抑扬顿挫地吟诵着关于杭州的诗歌。目光淡定、从容自如、舌灿莲花的他,深深吸引了同行的客人们,并引得周围的游客频频回首。

  从台湾旅行团领队的口中得知,原来这个旅行团与一般的旅行团不太一样。这个团的主题是“跟着董事长游中国”。线路从台北到上海,苏州,经安吉再到杭州,最后从上海返回台北。虽说线路并没有囊括全中国,只是涵盖了华东的几个城市,但线路中旅游项目的安排却完全与众不同。领队带着骄傲的口气说:“我们公司的团是很注重人文的,我们去一个地方不仅仅是游山玩水,还要深入领略当地最有特色的文化。”他们这一次来杭州只去三个地方,天竺三寺(教授授课),观看“最忆是杭州”的演出,乘西湖摇橹船(有乐师演奏)。配合这三个去处,徐教授的讲解重点选择了三首诗歌:北宋诗僧道潜的《中天竺》,唐朝白居易的《忆江南》,北宋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夕阳山气霭葱葱,路转松阴复几重。行过石桥人不见,数声先听寺楼钟”从法喜寺中出来,踏上了山边的小路,在绿树的掩映下,我们一行向着灵隐方向前行。此时正值下午,路上行人稀少,安静的环境中,我们只听到脚步的声音。伴随着教授的讲解,看着在绿树掩映下偶尔露出的寺庙的黄色围墙,耳中隐约还能听到千年前寺庙钟声的回响,一时竟不知自己身在何时。

  行到中天竺,大家在法镜寺门口的亭子边驻足休息,听教授讲解白居易在晚年时期,旅居杭州的时候,感叹江南美景,写下的《忆江南》。当耳熟能详的诗句“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在耳边萦绕时,随行的客人们禁不住跟着低声地吟诵。虽然是熟悉的诗句,可是听着白居易的生平介绍和他在杭州的故事,大家还是露出了向往的神情。

  面对青山而立,青山的那一边就是闻名世界的西湖了。唐宋以来,文人雅士都将西湖视作人间至境,在杭州留下无以计数的诗、词、书、画、篆刻等文学艺术作品,许多成为千古绝唱。有关西湖的诗句数不胜数,然而对于西湖的赞美莫过于苏轼的哪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发生在西湖上的故事从古至今让人津津乐道,白娘子与许仙,梁山伯与祝英台,妇孺皆知;刚刚过去的G20峰会也引起世界的瞩目。杭州,就像苏轼笔下的西湖风光,无论时光的荏苒,岁月的变迁,始终焕发着独特的魅力。

  离开法净寺,前面就是灵隐了,虽然在一起的时间仅仅不到一个小时,团员们却对徐教授有了深切的好感,争相与他合影留念,还不忘用教授新教的杭州方言讲着“谢谢你!”“再会!”,欢声笑语飘荡开去,惊落了一树的桂花雨。

  我不是旅游方面的专家,不懂怎样才能打造好的旅游IP,但我在这个下午,在跟随徐教授一行沿着天竺三寺边的小溪,沐浴着桂花的香味缓步而行,听着流传千年的诗句的时刻,感受到了时光的温度,感受到了我之前不曾感受到的风景。不禁赋诗一首以记之:“古刹千年隐踪迹,西子湖畔不相闻。只为万般情难却,绿树荫中客来寻。漂洋过海远涉足,千里之外觅乡音。桂花香里传佳句,金秋时节恰逢君。”

  专家评

  ◎ 徐辉(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副教授)

  受些许客观因素所限,我们不可能把每一次的旅行都变成深度游。剔除快餐式、打卡式旅游当道的现象,也并非一次两次的“深度游”就能解决。旅游的关键,是在于我们究竟想“得”什么。简言之,一个人的文化意识,才是决定旅游体验感的至关因素。正如欣赏一首乐曲,在了解了作品的背景,风格等信息后再听,融入音乐的“带入感”往往会更强,学到的也会越多,旅游当如此。

  在中国,因特殊的国情,旅游业发展是先从入境游起步的。文旅融合的当下,如何让入境游客充分感受中国文化,这是相关线路设计者亟需考虑的因素。案例中,浙江中青旅国际旅游中心与台湾的旅行社合作推出“跟着董事长游中国”这条特殊旅游线路,行程含诸如:上海和平饭店欣赏爵士音乐、杭州西湖摇橹船上赏乐师表演等特色旅游项目,这个极具文旅融合元素的旅游线路,值得借鉴。


江南游报 走读行记 00004 跟着教授去旅行 2019-11-28 江南游报2019-11-2800011;江南游报2019-11-2800012;江南游报2019-11-2800013;江南游报2019-11-2800014;江南游报2019-11-2800016;江南游报2019-11-2800015;江南游报2019-11-2800017 2 2019年11月28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