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游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文化旅游

文章导航

船拳:江南文化的攻与守

  船拳:江南文化的攻与守

  ◎ 记者  王  珏

  桐乡新世纪公园有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每天早上6点到8点,便有很多人穿着武术的服装出现在这里,他们大多是为了陈民而来的。陈民是谁?他是这一代知名的“武林高手”。这些人来这是为了跟陈老师学几套拳,小孩学长拳,女徒弟学太极,而很多男徒弟则向往江南船拳。

  对于很多人来说,江南船拳闻所未闻。但是,在走过的岁月里,江南船拳那可是江南一绝。江南地区河汉纵横交织,湖荡星罗棋布,乡民的日常生活与水休戚与共,尤其在地无三尺平的浙东丘陵地区,乡民以舟当车、乘船出游成为一道绚丽的风景。江南独特的水乡文化造就了船头拔河、船头套缆、摇船、手拉起锚等水上竞技运动。江南乡民善用渔具与船具,就地取材,习武练拳,船拳就属此类。船拳不仅可以强健体魄、敏捷身手,且适宜海上劳作、防身御敌,是中华武术文化中的瑰宝。

  “我们武术里边的单刀嘛,我们就把镰刀放长放大;还有把船桨,扁担当棍子使;船篙就是枪,一根竹竿,前边尖的,等于变成枪了,前边有个铁的,还有个勾,枪扎出去,后边勾一下。这些兵器都是船上用的,干农活用的,还有厨房里的锅盖,就变成了盾牌。而过去渔妇的发髻,都是独门暗器,暗含内功与拳法精要。”陈民这样介绍船拳。

  相传,船拳始于越王操习水战。春秋时期,东南偏隅的越国为抵御中原大国侵犯,苦练抗敌本领。朝中大臣向越王勾践谏言:越国地寡人稀,武备松懈,恐难以抵御北兵:然中原沃野千里,兵不习水战,唯有勤练水勇,方可与之抗衡。越王深为赞许,谕令越地子民勤习水战,以御外敌,船拳由此形成。迨至两汉时期,浙江会稻郡已然成为制造战船、操练水勇的基地。

  隋朝大运河开凿后,南北商贸仰赖水运,顺水行舟成为江南百姓出行的主要方式,渔民、水手、镖师等闲时在船上练拳。

  明嘉靖时,陆炳官至太子太傅,复加太保兼少傅,掌锦衣卫,位高权重,后与严嵩一党纠葛,遂告老还乡。陆炳籍贯浙江平湖,返乡后发动乡民在舟船上练攀习武,保家护院。

  嘉靖中期,东南濒海常遭偻寇侵扰,海盗猖獗,渔民为护船防身,结伴习武练拳。赋闲时,渔民自备兵刃,操练口诀。船拳中的五龟攀招式,就是以船为家的渔妇通过观察海龟日常习性,借盗其以爪击物、扑食等凶猛动作,结合抗暴格斗的经验,所创制出的一套以形为拳、以意为神、以气催力,适宜在舟船上施展的拳术。

  从那时起,船拳就从吴兴四乡八镇传遍江南,延及绍尚温一带,浙东沿海府县纷纷效仿。

  传说也好,史料记载也罢,江南船拳总归是劳动人民的智慧所得。

  陈民说到江南船拳,兴致勃勃。“晓星当头即走拳”就是一个膝部亮展,“铁臂把门拦门山,张飞劈马回大营”,啪啪,其实是一个里合腿加后撩腿……他边念边打,就在他办公室桌前一块小小的地方,动作幅度不大,但几乎每一招都很快,一勾一拧,一招制胜,这也跟船上的环境有关,船头只比一张八仙桌大一点,必须速战速决,所以更注重原地转身、翻身、腰拧体转等要领。

  这也是浙江船拳的主要特色。浙江是船拳的发源地。浙江船拳在套路演练时,所需空间不过一平方米左右,且一招一式不可大幅度窜、跳、蹦,下肢动作少,尤以上身动作与手法为主,攀法娴熟自集动作灵活多变,重击打,旨在一招制胜,即以最有效的招式将对方击败,体现出水上防御、速战速决的特点。圈于舟船空间狭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船拳大开大合的动作,大多架势小,以手势为主,在原地旋转,并兼取南北拳种招式所长,辅以江南特色予以改造船攀与传统举种一样。

  浙江船拳的招式与沿江靠海的自然环境有关,分为舟山和温州的海上船拳、杭州的湿地船拳、湖州的内湖船拳等。从遗存至今的拳谱看,招式动作和命名大多袭用宗教神话、动物形象或历史传说,颇具民俗色彩。如以宗教神话命名的伏虎拳中的罗汉伏虎”,五龟拳中的“苍龙出水”,金枪拳中的“童子拜观音”等以动物命名的招式中,主要以模仿动物习性或攻击为主,如五龟拳中的转身似蛇朝阳手”、雷鸡拳中的雄鸡竖冠”、黄莺下山拳中的"老鹰扑食双切手"等;以历史传说命名的招式中,多借用张飞、关羽、杨家将等英雄人物的名字命名,如五虎拳的1~5节,分别以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五虎将的名字命名。这样的命名方式不仅便于记忆,且易凸显拳式的特点。吴语中“船拳”谐音“蚕健”,“请宜田蚕”,具有丰收、喜庆之意,很快盛行于江南水乡一带。

  江南船拳的产生与发展浸润着江南的水文化,即有吴越文化的柔性,又有卧薪尝胆的文化性格。《吴越文化史话》中总结的吴越文化的两个传家宝:“一是卧薪尝胆雪耻报国的传统,二是经世致用求真务实的学风。”

  《史记·吴太伯世家》中记述:“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可见吴国立国之初礼让的柔性传统源远流长。吴国不可一世地位的建立吴王阖闾功不可没,在楚国的伍子胥与齐国孙武的辅助下,穷兵黩武,企图一举灭其邻国越国,而演绎出吴越争霸,越王“卧薪尝胆、志切复仇”以及忍辱负重心态的佳话。吴王阖闾在临终之际,嘱儿夫差报仇,夫差征服越王勾践,争霸中原。尔后,越王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以逼得夫差自杀而亦称霸中原。

  这段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最终演化为吴越文化精神中重要的一脉。春秋后三国时孙权,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有勾践之奇”,五代十国钱鏐,史称吴越太祖,对外奉五代十国为宗主国,对内保境安民,和平归顺宋太祖,而有既唐开宋的伟业。南宋皇帝偏安江南,但民众富庶。吴越文化中反败为胜、反戈一击的精神气质塑成江南文化不事张扬的一面。柔性文化的力量生成于隐忍坚韧,以柔克刚是其力度由内而外的转化,而此恰恰是船拳的特色。

  船拳文化演变为现代的表演艺术,也是江南的诗性文化、剑舞合一文化原型的最好注脚。

  江南的尚武精神至六朝,民风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六朝时宗教活动广为流布,对人们的心理和社会生活影响甚殊,‘忍让取代了尚武,抗争让位于服从’,从而彻底促成了吴越传统心理结构的解体,使得轻悍好斗之俗为‘多儒学、喜信施’之风所代。”

  由于经济发展的原因,尚武精神逐渐转变为崇商重文,船拳文化从抗击倭寇而转变为庙会文化,才逐渐得以成为今天的观赏武术。

  船拳传承吴越文化精神,兼有中原文化南下的影响,形成独特的水乡文化景观。濒水而栖,孕育出“上善若水”的文化性格,而遍地沼泽,“以船为车,以楫为马”的生活方式塑造出独特的船文化。如此,船拳以独特的风格,将江南水乡的灵秀和武术的勇猛溶为一体,自立于武林之中。


江南游报 文化旅游 00006 船拳:江南文化的攻与守 2019-12-12 江南游报2019-12-1200009;江南游报2019-12-1200013;江南游报2019-12-1200010;江南游报2019-12-1200007;江南游报2019-12-1200006;江南游报2019-12-1200011;江南游报2019-12-1200012;江南游报2019-12-1200008 2 2019年12月12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