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大如年,
人间小团圆
![]() |
![]() |
冬至大如年
人间小团圆
◎ 记者 王 珏
望过长长的时光隧道,在传统节庆的谱系里,冬至是一个很安静的节气,仿佛是长长队列中的普普通通一员。但是在这个寒冷的季节,如果轻轻地品味着白日的缕缕闲长的话,冬至这个节日似乎有着一些特殊的色彩和意味。
在我们的集体记忆中,她似乎一直与年节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联系。
冬至是漫漫的冬季里白天变长的开始。
年幼的时候,母亲曾教我一首童谣,里面是这样说的:“过冬至,长枣刺;过五豆,长斧头;过腊八,长杈把;过一年,长一椽。”
后来上学了,地理老师告诉我们,冬至那天,太阳到达经线270度,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这个时候,北半球白昼是最短的,从这一天往后,太阳直射位置向北移动,日子就慢慢的变长了。
冬至是全年里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这一天,阳气静静升起来,天气也会开始慢慢变暖。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十一月中,终藏之 气,至此而极也。”
《通纬·孝经援神契》:“大雪后十五日, 斗指子,为冬至,十一月中。阴极而阳始至,日南至,渐长至也。”
《恪遵宪度抄本》说:“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至,故曰冬至。至者,极也。 ”
诗人杜甫在《冬至》诗中说得好:“冬至阳生春又来。 ”
冬至,在所有的节气里,是不一样的。
清人徐士宏在《吴中竹枝词》就记录了“冬至大如年”这一句响彻古今的俗语,是说冬至这一节日盛大如同年节。这也说出了冬至地位的不同之处。在家乡的时候,冬至是一个了不起的节日,这一天必须要回家吃饭的,赶着夜色回家。
《深泽县志》里也有记载“冬至,祀先,拜尊长,如元旦仪”等,这是明确把冬至提升到年节般地位的历史告白。
其他节庆又怎么能和冬至比肩呢?如果说之前说的都是冬至的一些概括性的宏大叙事,我们还可以在一些诗词里找到一些细微的情感。
比如白居易《冬至夜思家》里写的:“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读起来有着“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再结合着读陆游的《辛酉冬至》:“今日日南至,吾门方寂然。家贫轻过节,身老怯增年”,便又另有一番感受。
翻开历史厚厚的长卷,还会发现古人有时候把冬至称为亚岁,就是仅次于年节的意思。如曹子建《冬至献袜颂表》所颂祝的:“伏见旧仪,国家冬至......亚岁迎福,履长纳庆。”曹植说冬至为国家的节日,可以看得出冬至的神圣庄严。
还有,再如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浙江临安》:“冬至俗名亚岁,人家互相庆贺,一似新年。”在这些言语中可见,冬至在民间传播的一些约定俗成。这里面便多多少少带着一些不思量自难忘的情感色彩了。
还有一种比较少见的说法把冬至的前夜称为除夕或者除夜。《江南志书》 记嘉定县风俗:“冬至,邑人最重,前一日名‘节夜’, 亦谓之‘除夜’……”;陆游《老学庵笔记》说“予读 《太平广记》三百四十卷有《卢顼传》云:‘是夕,冬至 除夜。’乃知唐人冬至前一日, 亦谓之除夜”。在清代,有一位浪漫的诗人也在文字中寻找冬至的痕迹,经过一番考证,他在《随园随笔·天时地志》中郑重其事地下了断语:“《太平广记·卢顼传》‘是日冬至除夜, 卢家备 粢盛之具’是冬至夜亦名除夕。”
当然,还有很多的文献例证。这些寻找,也许是为了给冬至一个名分。它很有张力,带着很多的想象,在情感里,有种浓墨重彩的一笔。让每当提到冬至,就感觉带着丝丝温暖,那里有着对家的渴望。就像冬日的暖阳,照到内心深处,让情感的种子,在寒冬中茁壮成长。
不知为何冬至与年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数千年的历史在四季日月交替中而行。长长的时光隧道演译着世间种种变化,至今又还有谁能够理得清远古冬至与年节关系的变化呢。
更多的资料与活态的民俗说明冬至曾有着年节一样的仪式。
从吃便可得一窥。任聘的《中国民间禁忌》一书直接把冬至吃饺子的意涵与年节完全一致起来:“冬至日,作馄饨为食,取天开于子(按干支计算,农历十一月属子),混沌初分,人食之可益聪明。”
张学良当年在夏威夷说过“坐着不如倒着,好吃不过饺子”,这句话如今成了很多饺子铺的广告语。今天已经成为大众耳熟能详的流行语。饺子无疑是我们国家的礼仪食品和国民食品了。
平常美食过把瘾且不去说它,作为年节第一餐,过大年的饺子却是固定的节目随意不去改变。很多时候包饺子还有另外一种情怀, 因而在漫长的时间链中,在幅圆广大的地域平台上,在中国人心灵最圣洁的地方,饺子都有着特别的意味。
冬至很好的承载了饺子的丰富内涵。在乡村家家户户热腾腾冒着蒸气的厨房里,在城镇装修亮丽的饭店桌面上,在机关和学校的菜单上,在各种主流媒体的节庆话语中,甚至在常见常新的手机冬至祝福短信中,饺子仿佛成为冬至的意象。
除了吃还有祀祖,拜尊长。《深泽县志》记载着:“冬至,祀先,拜尊长,如元旦仪”; 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 志·吴中岁时杂记》记载江苏冬至风俗:“家无大小, 必市食物以享先,间有悬挂祖先遗容者”;《中华风俗 志·江苏仪征》:“十一月冬至节,丛火,祀家庙、福祠、 灶圣,拜父母尊长”……
翻看了这些资料,冬至无不笼罩着生命的神圣氛围,有着我们在平日生活中不曾意识到的历史深度。
这些文化中凝聚着中国人的情感。徐士宏《吴中竹枝词》: 相传冬至大如年, 贺节纷纷衣帽鲜。 毕竟勾吴风俗美, 家家幼小拜尊前。
在这些星星点点的历史文献中, 在前人一再描述的文化惊奇中,我们似乎有着远远眺望的轮廓感, 对冬至节的形象突然有所悟而产生新的构型。 因为这些话语的字里行间弥漫开来的,或许就是在历史烟尘所遮掩的往昔中,冬至保留着熙熙攘攘的红尘记忆中。
在远远眺望的时光隧道里,冬至欣然而至,日子开始渐渐温暖……